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A
B
B
A
D
A
A
C
B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A
D
C
D
C
A
D
A
C
B
A
二、非选择题:
26.(1)选官制度:察举制(2分)九品中正制(2分)
选官标准:德行为标准(1分)以门第为标准。(1分)
(2)科举制。(2分)选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尚学风气;打击士族(每点2分,写出两点给4分)
27.(1)虎门销烟(或答禁烟运动);(2分)鸦片战争(2分)
(2)辛亥革命(或答武昌起义)(2分)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答对两点给4分)
(3)斗争对象: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2分)(只答变化的一方面给1分)
28.(1)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大革命);(2分)革命最终失败(2分)
(2)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答对3点给6分)
(3)人民渴望和平统一;(1分)不可以(1分)
(1)原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或答反封建反侵略)(2分)进步性: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2分)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1分)而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2分)不能顺应时代潮流。(1分)
(2)“很大不同”:义和团只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2分)而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时代烙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答对一点给2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 I 卷(50 分)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下图为 2019 年 4 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与宗法制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 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 3000 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
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C.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5.2000 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 40 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 万人去修阿房宫,50 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 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 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 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 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
朝代分别是( )
秦、唐、明 B. 秦、唐、元 C. 秦、元、清 D. 汉、宋、明
宋真宗《励学篇》写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这样说是基于( )
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承担了宰相的部分职能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统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B.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C.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D.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 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
枢密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政事堂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
简,机构精简,成员精简
密,保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C.速,提高了行政效率
D.尊,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此材料体现了列强拥有的特权是( )
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 D.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与图中历史现象对 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中国某部著作的指导思想是:“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
理朝纲,爰综政治大略,编成…… ”该著作是指( )
《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海国图志》 D.《临时约法》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根源在于( )
缺乏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B.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C.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 年 8 月 12 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 月 23 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和团( )
提倡民主法治 B.支持清政府统治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盲目排外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12 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
的“创举”是指(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封建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 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1.1926 年 7 月 4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 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 也。”为此,国民政府(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C.整编国民革命军 D.发动北伐战争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 分析。导致下图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C.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24.2017 年 1 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修改为十四年抗战是源于(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他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 民国二十六年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实现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第 II 卷(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26 题 12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29 题 14 分,
共计 50 分)
26.(12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4 分)并分别说明两种制度的选官标准(2 分)
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2 分)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4 分)
27.(12 分)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 1958 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2 分)并指出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哪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2 分)
指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 分)
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
28.(12 分)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二 20 世纪 40 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三 1946 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运动?(2 分)革命的结局如何?(2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6 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1 分)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的这一愿望是否可以实现?(1 分)
29.(14 分)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2 分)结合史实,从《资政新编》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简要说明“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6 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的“很大不同”(4 分) 并结合史实,指出五四运动的 “时代烙印”。(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