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08: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宋人重视体育,也喜欢体育。据史书记载,当时从皇帝到士兵,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这就是“击鞠”运动。这反映出(  )
A.宋代重文轻武的状况已经改变????????????B.击鞠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当时军队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以兵立国是宋代的基本国策
2.宋代,宰相向皇帝“进呈”并商议与政务相关的各类文书,然后向皇帝请示处置意见,即“取旨”。就此,宰相吕蒙说:“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这反映了宋代(  )
A.相权被进一步分割????????????????????????????????B.宰相职权形同虚设
C.决策机制日益完善????????????????????????????????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
3.赵宋王朝创建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制,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据此可知,宋朝路制的设置(  )
A.汲取了前代历史教训????????????????????????????B.满足了商业发展的要求
C.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D.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
4.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少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
5.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B.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6.宋代皇子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然后经由国公、郡王等级别升至亲王。亲王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精简官僚队伍????????????????????????????????????????B.防范宗室成员干政
C.制衡宰相权力????????????????????????????????????????D.限制地方势力发展
7.“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8.辛弃疾作为一名词人知名度颇高,但他的将军身份却往往被人忽视。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宋代奉行(  )
A.“强干弱枝”??????B.“重文轻武”???????C.“重农抑商”??????D.“重内轻外”
9.下图中①所示的政权是(  )?

A.辽????????????????????????B.金?????????????????????????C.蒙古????????????????????D.北宋
10.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11.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  )
A.知县????????????????????B.枢密副使?????????????C.知府????????????????????D.工部侍郎
12.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
A.汉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1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1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
15.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宋代的是(  )
A.各国先接受朝廷册封才获准与华贸易B.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
C.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传播到欧洲D.广东农家子弟赴东京参加科举考试
16.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二、材料解析题
17.宋金榷场
绍兴和议后,(南)宋、金开始在沿边地带陆续设立许多榷场。
材料一 《南宋、金榷场分布图》

材料二 宋对金的输出以茶为大宗,其次为南方的绢帛、麻布、木及生姜等药物。另外,宋的书籍亦是重要商品之一,……金对宋的输出有皮毛、人参、甘草、马匹、盐等物品。
材料三 官办的榷场贸易不断受到双方政治斗争的影响,大部分榷场时罢时复……走私贸易仍很盛行。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僚王淮向宋廷报告说,淮南淮北间走私贸易量非常大,蒋州的郑庄,“号为最盛”,每年从这里卖与北贾的茶不下数万引,耕牛多至七八万头。……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也有把军事物资,如马鞍、刀剑、犬马皮、沙鱼等私贩到北方的。宋政府对此则严加禁止。
——材料均引自《简明宋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榷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出现走私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金时期的榷场?






18.历来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千秋功过任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个大文人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却让许许多多地方财团非常恼火。要全面执行这些法令,当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员团队,这使王安石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皇帝一会儿支持他,一会儿听到好多反对意见后又不支持他,过一阵想想不对,再去支持他。王安石就这样被折腾来折腾去。
——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材料二 王安石的改革以强化国家权力为目的,一方面机构改革,开罪大批的冗员,一方面改变国家政策,平白生出许多事来,给了基础政权扰民机会。但王安石却固执己见,强力推进,人家越是反对,他就越固执,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结果呢,一群逢迎之徒,都聚集在他周围,事越办越砸。司马光上台,一股脑儿将新法废尽,制度政策悉数复旧,一干儿拥护新法的人全部拿下,翻了一个大烙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和“免役法”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认识的异同。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体现人的阳刚与力量,由材料“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可知,当时军队喜欢体育运动推崇阳刚与力量,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到当时宋人对文武的态度,且重视体育并不等同于重视武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击鞠运动在军队中的流行,但民间是否流行无从得知,因此无法看出其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而非以兵立国,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宋代宰相处理政务听取皇帝的意见,并按照皇帝的旨意执行,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增强以及宰相权力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皇帝对宰相权利的制约,分割相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形同虚设说法过于绝对,宰相在宋代仍是百官之首,处理全国政务,排除B项;决策机制的完善是指通过降低决策失误或提高决策效率的形式,宰相奉行圣旨不属于决策机制的完善,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可知宋代路制吸取汉州、唐道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教训,从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做法,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分而治之、相互牵制”,可知宋代路制设置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排除B项;依所学,宋代路制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与相权,未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依所学,宋代路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代地方割据势力较大的局面。但并未铲除封建割据的根源,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把科举取士的大权收归皇帝亲自掌握,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以防止知举官与及第举人结党营私,从而巩固和加强皇权,故选D项;“防止”说法过于绝对,当皇帝昏庸时,权臣便能操纵科举取士,排除A项;材料强调宋代把科举取士的大权收归皇帝亲自掌握,加强皇权,而不是保证科举取士的客观公正性,并且“保证”的说法不好,排除B项;“阻断”说法过于绝对,知举官与考生还是有联系的,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通过表格中唐朝和宋朝“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的比较,可知在宋朝时期,入学资格比较低,在此情况之下,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反映出宋朝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选B项;表格反映出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但不能就此推出知识分子成为了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排除A项;在春秋时期,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就被打破,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在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述及理学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出宋代皇子的爵位不得世袭,班序低、官属简的关键信息,这说明宋代从制度上约束皇子权力的膨胀,防范以皇子为代表的宗室成员对政治的干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皇子的限制,排除A项;由材料知宋代皇子朝会班序低于宰相,实际上无法制衡宰相,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皇室成员的约束,与限制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陈桥驿”“黄袍”“罢兵”等词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诗涉及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故选D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自称“始皇帝”,排除A项;公元前141年,景帝逝世,太子刘彻即皇帝位,使西汉时期社会达到顶峰,死后谥号孝武皇帝,排除B项;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死后庙号太宗,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所以辛弃疾作为一名词人知名度颇高,但他的将军身份却往往被人忽视,故选B项;“强干弱枝”政策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与北宋词人辛弃疾的将军身份被忽视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与北宋词人辛弃疾的将军身份被忽视无关,排除C项;宋朝的“重内轻外”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北宋词人辛弃疾的将军身份被忽视无关,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图片和所学可知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位于西夏和北宋(③)的北方,故①为辽,故选A项;12世纪初阿骨打在会宁建立金,故②为金,排除B项;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71年统一全国,上图是北宋、辽、西夏等民主政权并立时期,此时还没有蒙古,排除C项;③是北宋,960年赵匡胤开创,排除D项。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文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与材料中“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不符,故A项错误;强化皇权是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与材料中北宋“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北宋“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表现为各方面的分化事权,如副宰相、通判等,故C项正确;控制地方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与材料中“对所有事情”不符,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宋代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资格限制很小,所以广东农家子弟赴宋代都城东京参加科举考试符合问题,故选D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对外贸易必须在官方批准下进行,各国先接受朝廷册封才获准与华贸易,是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体现,与问题不符,排除A项;玉米是在明朝中后期时传入中国,故B项与问题不符,排除B项;明朝时期,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就开始进入中国,故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传播到欧洲是明清时期发生的,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成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不久,宋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后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故选C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的兵变,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盟约,排除B项;绍兴和议指的是南宋和金之间订立的合议,排除D项。
17.【答案】(1)在边界地点;双方互市;材料二可从侧面反映出双边互市贸易比较活跃。南宋除土特产品外,以制成品、书籍为主;金多以土特产品为主。
(2)走私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官方贸易机构受政治斗争影响。说明南北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是无法阻挡的。
(3)反映宋、金对峙时期,南北人民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当时人民交往、交流是历史的主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对军事物资严加禁止;但民间贸易生活必需品等,异常活跃,说明南北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是无法阻挡的。
【解析】(1)由材料一中金榷场与南宋榷场的分布特点,可知榷场主要分布在边界地点;南宋与金均设置有榷场说明双方互市;材料二中金与南宋输出的商品可从侧面反映出双边互市贸易比较活跃;从南宋输出的商品种类而知南宋除土特产品外,以制成品、书籍为主;由金输出的商品种类而知金多以土特产品为主。
(2)由材料三“官办的榷场贸易不断受到双方政治斗争的影响,大部分榷场时罢时复……走私贸易仍很盛行”可知走私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官方贸易机构受政治斗争影响。当官方贸易机构时罢时复后,走私贸易盛行,说明宋金间有进行贸易的需要,也说明南北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是无法阻挡的。
(3)宋金间榷场设置较多,交易商品种类多反映宋、金对峙时期,南北人民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尽管宋金间存在战争武装冲突,但榷场依然繁荣说明当时人民交往、交流是历史的主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榷场交易商品由于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对军事物资严加禁止;但民间贸易生活必需品等,异常活跃,说明南北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是无法阻挡的。
18.【答案】(1)作用:增加国家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时;打击豪强地主。
(2)同:人才缺乏;顽固势力阻挠。异:余秋雨认为失败还在于皇帝的摇摆不定;张鸣认为失败还在于王安石措施激进,用人不当,固执已见(个人品质)。
【解析】(1)据材料一“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却让许许多多地方财团非常恼火”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增加国家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时;打击豪强地主。
(2)异:据材料一“皇帝一会儿支持他,一会儿听到好多反对意见后又不支持他,过一阵想想不对,再去支持他”得出余秋雨认为失败还在于皇帝的摇摆不定;据材料二“平白生出许多事来,给了基础政权扰民机会。但王安石却固执己见,强力推进,人家越是反对,他就越固执,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结果呢,一群逢迎之徒,都聚集在他周围,事越办越砸”得出张鸣认为失败还在于王安石措施激进,用人不当,固执已见。同:据材料一“当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员团队,这使王安石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好多反对意见”、材料二“一群逢迎之徒,都聚集在他周围,事越办越砸”“一股脑儿将新法废尽,制度政策悉数复旧,一干儿拥护新法的人全部拿下”结合所学得出人才缺乏;顽固势力阻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