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9 11: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代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1、掌握辽、西夏政权基本情况。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
3、认识民族友好、民族交融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一、契丹族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一卓穹庐:一处营帐
土著:定居
畋猎:狩猎
一、契丹族
1、兴起
2、建立政权
(1)政权名称:
(2)时间:
(3)建立者:
(4)都城:
3、契丹国的发展:
辽 契丹
契丹货币
说明:
契丹接受汉族文化,促进契丹的发展与进。
党项族
二、党项族
1、兴起
2、建立政权
(1)政权名称:
(2)时间:
(3)建立者:
(4)都城:
3、大夏国的发展
思考:
辽与西夏建立后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接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仿效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注重发展生产。
——实力不断增强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
辽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今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区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
2、宋太祖晚期:
3、宋太宗时:
4、宋真宗时
从进攻到防御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保持友好关系


战 和
战 和
打退辽军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和:
北宋,辽
为什么北宋打退了辽军还要签订盟约?
由于辽注重向汉族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加上本身已有的雄厚的畜牧业基础和久居幽云十六州之地,因此,其经济处于上升期。而宋因鉴于五代而“惧武”,从而实行轻武重文的政策,导致军事相对较弱,但宋的经济对周边政权而言又相对繁荣富庶。可见,宋进攻不足却防守有余,辽积极扩张却不具备灭宋的能力;……再加上这次澶渊之战中双方互有胜负,正是在这些背景之下,和约就顺利缔结了。
为什么北宋打退了辽军还要签订盟约?
说明澶渊之盟是辽与宋在双方力量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一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材料二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què )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材料三 “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
——王安石
材料四 辽人“自澶渊既盟之后 ,岁省用兵之费 ,国享重币之利”,每年从宋朝手中得到大量岁币,“内府之储珍异 ,固山积也”。
——契丹国志 .兴宗文成皇帝(卷 8)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融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连年交战
宋夏和议
民 族 关 系 :
有战有和,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


小结

北宋—辽
北宋—西夏
1、宋与辽、夏议和的相同点是( )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B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A
当堂检测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关系
3、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A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