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数》教学设计
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张文艳
执课教师简介:
主要成就:荣获“学数学用数学”优秀辅导教师
教学主要风格:简洁、干练
本课主要看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6-87页
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处于思维模式的转变期及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阶段,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知识经验的积累显著增快,课堂注意力稳定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能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逐步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围绕我校“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注重以生为本,突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进而抽象出数学符号及概念,感知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结合情境,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知道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3.通过列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正负数及整数的意义,知道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学习过程:
(课前游戏:数学小相声——说反话)
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你都学过哪些数?试着举出例子,并说出这些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预设:小数、自然数、分数、大数
二、结合实例,感知正负数的具体意义
(出示四幅主题图)
(一)四人小组学习,要求:
1.结合图中的数学信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答案
2.讨论图中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3.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汇报
(二)小组展示汇报
(三)讨论:在生活中,“+”“-”表示什么呢?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带有“+”的数表示升高、收入、盈利等,用带有“-”的数表示降低、支出、亏损等,所以,“+”“-”可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探究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读、写正负数,具体感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数的分类,认识正负数、0与整数
(一)课堂小练笔
说出数学小相声中实例的表示方法
(二)数的分类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每组制定一个分类标准
2.按照标准把数分类,并贴在小黑板上
预设1:按正负数归类
概念: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省略;
像-10,-1000,-127,···都是负数,“-”不能省略;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预设2:按小数、分数、整数归类
概念:像0,10,-1000,-127,···都是整数。
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三)举例说明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的符号,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具体—抽象—概括”的概念形成过程,扩充数的范围;数学概念建立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四、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
练习内容:课本87页“练一练”第1、2、3题
作业设计:写一篇关于负数的数学小故事
五、简介负数的历史文化
课堂小提问:关于负数,你还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数学小故事:负数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的提问犹如瑰宝,有助于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文化的渗透是对历史的了解,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饱满。
六、课堂总结与评价
本节课我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认识了正负数以及整数,还赋予了0新的意义,扩充了数的大家族,还能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接下来,请你用合适的语言来评价一下自己和同桌本节课的表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板书设计
正负数
像10,200,1732,···都是正数。 分数
像-10,-1000,-127,···都是负数。 数 小数
像0,10,-1000,-127,···都是整数。 整数:自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