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单元复习一、学习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二、学习重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三、知识点汇总四则运算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关“0”的运算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括号中括号四、知识梳理- =加法、减法:216 + 44 = 260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60 - 44 =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216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 =乘法、除法:125 × 16 = 2000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000 ÷ 16 = 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125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0的相关计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五、复习训练1.填一填。(1)在算式203+147=350中,203和147叫做( ),
350叫做( )。
(2)在算式200-80=120中,被减数是( ),
减数是( ),120是( )。
(3) 一个加数是45,另一个加数与它相同,它们的和是( )。
(4) 被减数是150,减数是64,差是( )。
(5) 减法是加法的( )运算。加数和20080差86逆90(1)算式15+15+15+15,求4个15相加的和,可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已知两个( )与其中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做除法。已知的( )叫做被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 )。
(3)根据36、25、900这三个数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一填。因数的积乘15×4=60因数因数积商25×36=900900÷25=36 900÷36=25(4)计算350-884÷[26×14+78]的顺序:第一步是( ) 等于( ),
第二步是( )等于( ),
第三步是( )等于( ),
第四步是( )等于( )。26×14364364+78884÷442350-244223483.实验学校四年级有180名师生去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全租大巴车:180÷40=4(辆)......20(人)4+1=5(辆) 5×200=1000(元)
全租中巴车:180÷26=6(辆)......24(人)6+1=7(辆) 7×150=1050(元)
租4辆大巴车1辆中巴车:4×200+150=950(元)
因为950<1000<1050,所以租4辆大巴车和1辆中巴车最省钱。练习册中与本课时有关系的练习题。六、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