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导学案+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上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导学案+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1 11:21:20

文档简介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化学
制定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一氧化碳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理解一氧化碳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辩证的观点看待一氧化碳的得与失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一检)(可借助课件把一检问题展示出来),
(一检)内容教案和课件必须都有。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多使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3.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可收集到一瓶CO2
第二步:情景导入,揭示目标(充分设计好导语、齐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借助课件展示1-2分钟)
1.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第三步:自学质疑:自学教材第121页至第122页,时间:5分钟,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煤气中毒与什么有关?
3.如果发生煤气中毒现象如何救治?
4.如何理解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金工业?
第1环节:小组交流,写出需交流的内容和时间,(此环节根据实际需要)
第2环节:学生自学后效果检测,出示检测问题和答案。
预习检测:
1.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 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2.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
①将无色气体充分燃烧;②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7.2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8.8g。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和H2 B.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
C.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O和H2 D.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第四步:合作探究:
第1环节: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一边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一.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纯净的一氧化碳在燃烧时的现象
安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蓝色的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1、如何鉴别两瓶无色气体:H2和CO?
2、实验发现碳在高温下可以跟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此反应吸收热量。
C + H2O ====== CO + H2
向一盆燃烧旺盛的炭火中洒少量的水,火焰更旺且为蓝色;但洒入较多的水,炭火熄灭,为什么?
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氧化铜)变为了红色(铜),生成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
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为什么要用气球吸收尾气或用点燃的方法对尾气进行处理
讨论:1、如何鉴别CO和CO2?
2、如何将CO中混有的CO2除去?
3、如何将CO2中混有的CO除去?
4、如何证明CO2中混有CO?

第3环节:小组检查记忆效果 ,之后老师抽查。把检查结果记录下来。
第五步:理清思路、梳理知识(关闭课本、形成知识树,隐藏板书、板书设计打到课件上,学生总结完后课件显示板书)----(三检)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三、一氧化碳的毒性
四、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第六步:当堂达标:单双号错开(一坐一蹲)达标题教案、课件上都要有,并及时制出答案,以备对批!(四检) 10分钟
配套练习册:97页12、13、14、15、17、24、25
个人修订
板书
设计
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三、一氧化碳的毒性
四、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