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0 23:2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课题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分析】:
(1)内容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课题三《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2)地位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两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性质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碳酸盐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3)价值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由性质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是一样的,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授课的班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尤其是化学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个班学生的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方法的指导,注意因材施教。
CO2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小学科学及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第二章有关O2性质的学习,也使学生大致知道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本节课的知识难度不大,具备了通过引导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条件。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探究实验和问题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2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试管夹。
学生:共分8组,每组提供盛水的烧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胶头滴管,玻璃片。长玻璃管,试管两只,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两个,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播放关于舞台烟雾效果。
引出二氧化碳
板书出示课题
〖科学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我们首先先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拿起一瓶二氧化碳,让同学观察,并分析物理性质。
[提问]:如何探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通过视频演示实验
从实验中探究性质
教师活动:CO2的溶解性
实验
如图,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0ml蒸馏水。
[课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强调]:“能”溶于水
总结:二氧化碳物理性

运用阶梯蜡烛熄灭实
验结论
教师活动:滴加石蕊的
比较试验
取1/3试管CO2溶于水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大家想一下,我取出的溶液里可能有哪些物质,是哪些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证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那么H2O和CO2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应该是碳酸。
CO2+H2O=H2CO3
那么同学们给变红的石蕊溶液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石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到了紫色,说明碳酸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物质,自身就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H2CO3=CO2↑+H2O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做呼出气体与 空气含量对比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
+H2O
这个方程式是需要大家牢记
[巡回指导]
〖概括整合〗
分类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展示用途图片
四、〖课外延伸〗
请收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影响的资料,请你设计小实验:
从生活中寻找二氧化碳
观看。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密度比空气大—物理
性质。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现象:塑料瓶变瘪。
分析: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不变,塑料瓶就被压瘪了。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完成学案
学生分析进人久未开启的地窖要进行灯火实验
观察实验
溶液里应该有H2O、CO2还有H2O和CO2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
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
探究结果,是H2O和CO2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观看,回忆,思考
将红色的石蕊加热,颜色慢慢恢复到紫色,同时有气泡产生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刚才的现象总结性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把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
学生阅读归纳总结用途并分析是利用什么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来灭火
(1)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做碳酸饮料
(2) CO2可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H2CO3、化肥等。
制冷剂、人工降雨
(3) 干冰升华吸热
气体肥料
(4)CO2+H2O 淀粉+O2
以真实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二氧化碳、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为后面深度挖掘其教育功能做好铺垫。
观察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实验现象所对应的性质。锻炼学生观察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及记忆。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的引导,适当改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突破难点。
突出实验探究是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强调实验步骤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
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学习思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合理延伸课堂教学,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课题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无毒,但不能供呼吸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利用该反应检验二氧化碳
CO2 +Ca(OH)2 ==== CaCO3↓ +H2O
能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 +H2O ===== H2CO3 H2CO3 ===== CO2↑ + H2O
3、用途
【课后反思】: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得出结论。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2、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中,我对原有的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做实验,节约药品,保护环境。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看资金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因此,我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也就成了教学能力中最具根本意义的能力。
3、通过四个实验的探究,我意识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