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辨认长骨的主要结构
(2)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
(3)说明骨的特性与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二、教学重点
1.长骨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骨的成分和特性
三、教学难点
1.骨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法、探究实验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
(1)、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2、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一组动物运动的图片,提出问题——动物运动方式的多种多样,在形成上有什么共性?引出第二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二)合作探究
1、运动系统的组成
(1)、问:动物为什么能够完成各种运动?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活动:师生一起体验一些简单动作,如:下蹲、屈肘等,体会人体各种运动的完成,需要哪些结构参与?引出运动系统,明确这个部分以人体为例进行学习。
(3)、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注意骨连接不等同关节。
2、骨的形态
(1)、问:骨存在于哪里?身体不同部位的骨是否一样?骨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供标本或展示图片,了解人体骨从形态上是多种多样的。认识骨的不同形态,简单归纳、举例。
(根据形态分:长骨、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3、长骨的结构及功能
(1)、骨的形态多种多样,但作为运动的重要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与运动相适应呢?以长骨为例学习。
(2)、请学生依据课本P10的图以及多媒体演示的图片 ,观察长骨的结构,并尝试归纳笔记。
结缔组织膜(保护)
骨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营养、接受刺激)长骨 有成骨细胞(长粗、再生)
骨质 骨密质:致密坚硬
骨松质:疏松,排列有规律
骨髓 红骨髓:造血
黄骨髓:贮存营养
(3)、指导学生区分不同骨质、骨髓等。
(4)、在学生归纳基础上补充完整。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手术中保护骨膜的意义、骨折后的注意事项、骨髓移植等。(5)、讨论:骨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与运动相适应?
(6)、小结
长骨的结构使它既坚固又轻便,非常适于运动,那么骨还有没有其它特点与运动相适应呢?
4、骨的成分和特性
(1)、提问:?骨的硬度与骨的成分有关系吗?或骨的弹性与骨的成分有关系吗?
(2)、让学生观看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演示视频
(3)、学生讨论:
①、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3)、骨中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分别使骨有硬度有弹性,那么它们是怎样的比例,才能保证骨的特点适于运动呢?
①、请学生考虑测量骨成分的方法,给出科学家对不同年龄的人的骨成分数据。
②、不同年龄阶段骨成分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关照顾老人?(让座、扶助等)儿童青少年为什么应该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态?
学生讨论后,归纳:
儿童和少年骨中:有机物含量 ﹥1/3,使骨的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变形。
成人骨中:有机物含量 ≈ 1/3,无机物 ≈ 2/3, 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人骨中:无机物﹥2/3 ,使骨的弹性变小,易骨折。
小结:
骨的结构决定着骨既坚固又轻便、骨的成分决定着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这些都是与运动相适应的。
【达标检测】
1、儿童少年造血机能比成年人强的原因是( )
A.脾中有大量的造血组织 B.骨松质中有大量的红骨髓
C.骨膜中有 大量造血细胞 D.骨髓腔中有大量红骨髓
2、有同学在运动时不小心发生了骨折,你认为医生在给他做手术时,需要特别保护的是( )
A.软骨层 B.骨膜
C.骨松质内的红骨髓 D.骨质
3、小明常背单肩书包形成双肩发育的 不平衡,这是因为小明此时骨的特点是( )
A.有机物含量超过三分之一
B.有机物含量不到三分之一
C.有机物和无机物相等
D.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质
4、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这是因为老年人骨( )
A.有机物不到1/3 B.有机物超过1/3
C.红骨髓减少 D.骨密质减少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运动的结构基础——运动系统
(一).骨
1.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长骨的结构
结缔组织膜(保护)
骨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营养、接受刺激)长骨 有成骨细胞(长粗、再生)
骨质 骨密质:致密坚硬
骨松质:疏松,排列有规律
骨髓 红骨髓:造血
黄骨髓:贮存营养
3.骨的成分与特性
无机物(2/3)——使骨脆硬
有机物(1/3)——使骨柔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