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八单元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八单元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09:3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笔下的蒙娜丽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
19世纪末
网络时代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
(法国)丹纳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
1、背景:
①法国社会剧烈动荡
②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
那时 · 那人 · 那事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2—179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4:“热月政变”后封建王党复辟活动猖獗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793—1815:七次欧洲封建反法同盟的围剿
1815:封建波旁王朝复辟
1830: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
材料一
时代呼唤着英雄的出现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
2、特征:
①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法)大卫
3、代表:
《马拉之死》
(1793年)
《拿破仑加冕》
(1804年)
(法)安格尔
《路易十三的誓愿》
(1824年绘制)
《泉》(1856年绘制)
佳作欣赏
1793年《马拉之死》
1793年,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雅各宾派掌权后,坚决彻底地铲除法国的封建制度。反动派恨之入骨,派出一名妇女,以请愿为名,潜入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的住宅,把正在洗浴的马拉刺死在浴缸中。
法国画家大卫是马拉的战友。他怀着追念英雄、歌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情,创作了这幅《马拉之死》,刻画了刚刚发生的悲剧场景。
大卫
佳作欣赏
1804年《拿破仑加冕》
1804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为了纪念这一隆重的历史性事件,拿破仑任命大卫为宫廷画师,画下了这幅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拿破仑加冕》。
大卫
佳作欣赏
路易十三的誓愿
该画创作于1824年。安格尔的这幅画,描绘的是路易十三向圣母献出法兰西的瞬间——路易十三跪着向坐在云端的圣母献上他的王冠和权杖。
安格尔
二、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
1、背景:
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材料二 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2、特征:
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
3、代表:
《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这幅画以这一历史事件为依据,表现了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的英雄主义精神,画面通过鲜明热烈的色调、错杂炫目的光彩、弥漫升騰的烟尘,烘托出人民不畏牺性追求自由时的悲壮场景。
(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佳 作 欣 赏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西班牙)戈雅
《梅杜萨之筏》
(法)热里科
特别提醒:浪漫主义美术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区别
浪漫主义美术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失望情绪的反映,和新古典主义美术强调理性不同,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
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
1、背景: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弊病日益暴露。
材料三 (19世纪3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共产党宣言》(1848年)
2、特征: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
3、代表:
《拾穗者》(1857年)
①(法)米勒——《播种者》《拾穗者》
《播种者》(1850年)
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
3、代表:
②(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酷烈的阳光下,荒芜的河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正在竭尽全力拖拽沉重的货船,作者以淡绿、淡紫和暗棕色描绘天空,加剧了苦难和悲凉的效果。
四、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兴起)
1、背景: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四 19世纪后期光学领域出现了新成就,光学揭示了色彩的物理学本质,光是一切色彩的来源,色彩是人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作出反应,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光色原理》
2、特征:
捕捉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②光学领域出现了新成就。
“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
四、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3、代表:
(1)19世纪后半期:(法)莫奈
(法)莫奈 《日出·印象》
作者用凌乱的笔触展现了雾气交融的港口早晨:晨曦中,海水呈淡紫色,天空被着以暗红,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的水波熠熠生辉。水中的小船和岸上的建筑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四、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凡高 (法)塞尚
凡高:《向日葵》 《唐吉老伯》 塞尚《静物》
问 题 探 究
1、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作品有何新的特点?
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2、中国古代文人画与印象画派有何不同之处?
与印象画派相似的中国画是写意画派,而不是写实画派;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写意画是水墨画,而不是油画,印象画派是油画。
五、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
1、背景:
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特征:
①反传统和反理性;
②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②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③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使用
各式各样的新材料。
五、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
3、代表: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
《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佳 作 欣 赏
(美)巴斯奎特《那不勒斯来的男人》
(英)格特勒的《旋转木马》
佳 作 辨 析
《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三等车厢》
《哭泣的女人》
《但丁之舟》
《和平鸽》
《星空》
印象画派
新古典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
本课小结
讨论“美”,总让人觉得有些抽象,不够具体。因此,我们应该将“美”拉回到历史、拉回到社会、拉回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美”的演变。
——台湾知名画家蒋勋 《美的曙光》
蒋勋(中国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