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9 14: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我的叔叔于勒

1.了解作家的作品及背景;掌握小说知识。
2.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每个人都来自家庭,都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常说“血浓于水”,“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今天,我们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它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发生在一对亲兄弟之间的故事。
2.作者简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一段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于勒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贼 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盼望→赞美→厌恶、仇恨
(3)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盼   →  赞   →  见   →  躲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地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发下课前准备的资料——四种主题说。请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师生交流后明确: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四、布置作业
思考:
(1)菲利普夫妇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如果你身边也有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如何看待他?
(2)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穷亲戚,你会怎样对待他?
第二课时
一、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师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作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人物性格特点)的________(人物),你瞧,________(人物表现),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后“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阅读课文,找到对人物进行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作出回答。
对菲利普夫人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
(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同上,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 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贫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
富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候
贫 卖牡蛎的、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二、辨析研讨,谁是本文主人公
1.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游哲尔赛岛时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2)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默念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