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以下画面:杭州G20会议、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中国女排奥运夺冠……然而,若干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读课文,作分析
1.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敌论”的?
第1、2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找出“敌论”的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说说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讽刺意味的文字:“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3.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4.提问:文章是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5.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
今——
延伸:举出历史上中国的脊梁。
6.结论: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三、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富有讽刺性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力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又从何而来呢?
1.感知爱憎之情。
(1)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
投影: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领略讽刺的力量。
(1)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2)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揣摩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二、跳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学生思考:
1.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指广大人民。
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指所有的中国人。
5.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三、说话训练,联系实际,回顾反思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
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
投影: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每年运动会时,我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然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摘自鲁迅《这个和那个》,收入《华盖集》)
教师总结:各种灾害与中国历史相生相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每一章都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谎言与真实、光荣与耻辱、凝聚与散漫、顽强与脆弱、为公与为私的斗争,中华民族始终未被斗倒压垮,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相信自己。“神舟”十一号遨游于太空,“嫦娥”探月,中国飞天,在最高最远的广阔舞台上做了一次最完美的亮相。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吧!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请你来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