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加法结合律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时数
1课时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三节“加法的验算”。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算律方面的知识。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同时,本课也为后面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是通过两个关于加法结合律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加法结合律的运算方法,接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出加法结合律是(a+b)+c=a+(b+c),最后,再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本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10岁左右的孩子,知识与技能上,他们在小学低段以及中段前期已经具有了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过程与方法上,他们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运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他们也有了基本的正确的对世界以及其他事物的认识。
初始能力: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加法交换律的熟练掌握,学生已经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问题。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养成了合作学习和自主探讨学习的习惯。
信息素养:善于分析信息和收集整理信息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形成符号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加法运算律的趣味,体会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 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感受加法运算律的趣味,体会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环境设计
为了更好的教学,采用具有多媒体的教室,开设网络教学。同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实际环境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积极开展师生互动。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 情景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 设计教案及ppt 认真备课 准备教具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的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谁能说说加法交换律是什么 ?
2、那么现在谁能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怎样的呢?并且举一个加法交换律的例子。
3、同学们真棒!大家发现没有?如果单独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太大的方便,对不对?因为它要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今天的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律的神奇。
1、思考回忆,回答:加法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如:23+12=12+23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3分钟
通过准备练习,回忆用竖式计算加法交换律,为下一步探究加法结合律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新课展开
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孩子们,请观察下面一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那么再来看看(19+62)+38和19+(62+38),这一组算式,又有什么规律呢?
现在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照着上面两组算式的样子,自己写一组算式。
这两组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怎样的?有什么一样的吗?先在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小组派个代表说出你们的想法。
5、同学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你们的发现到底是不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1、发现了(4+8)+6和4+(8+6)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发现(19+62)+38和19+(62+38),它们的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
照样子,写算式
小组讨论,初步得出猜想: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相加,计算结果相同
想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
5分钟
通过书上的两组算式,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的用法,同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PT出示教材52页的情境图1)现在请你利用生活的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看看这幅情境图中,有桃30个、梨40个、苹果50个,老师想知道桃、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在计算30+40+50时,是不是可以用在这节课最初时的那两种方法呢?那么(30+40)+50表示什么意思呢?30+(40+50)表示的是什么呢?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同学们真棒!(PPT出示教材52页的情境图2)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情境图。同样的我们要计算足球、游泳圈和皮球一共有多少个,也是把20、23、6三个数加起来。那么,这里的(20+23)+6表示什么?20+(23+6)又表示什么呢?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够马上告诉老师呢?
这个和我们之前讨论的那两组算式是一样的,对吧。这说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那么,谁能来总结一下,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
5、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数,你们可以写出上面的规律吗?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说到了点子上。如果我们把20看做a,23看做b,6看做c,那么上面的一组等式可以写成(a+b)+c=a+(b+c)。
老师现在再来总结一下,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现在做两道题来试试你们掌握了没有?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自己对着自己的答案,看看自己做对了吗?在计算(25+13)+87时,如果先算后面的13+87=100,就可以使计算更加简单,对于51+29+71,也是同样的,先算29+71=100,可以使计算更加简单。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PPT上的这道题,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一起运用,可以使计算更加简单哦。那么现在看看57+288+43,这个题怎样运用我们所学的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更简单呢?小组讨论一下,可以试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计算这道题时,我们先观察数字的特点,57+43=100,所以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现在谁能来说一说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你掌握了哪些呢?
1、回答30+40+50
2、回答(30+40)+50表示先算桃和梨有多少个,再算加上苹果后一共有多少个。30+(40+50)表示先算梨和苹果有多少个,再算加上桃后一共有多少个。最后的结果不变。
3、回答问题。(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相对简单些)
4、总结: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5、进一步理解新知。
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好讨论交流的结果
汇报探究的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
计算(25+13)+87和51+29+71
进一步巩固
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好讨论交流的结果,并且汇报
总结
22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组讨论,适当的加以引导,在交流讨论中逐步掌握加法结合律,并推导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通过做题进一步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法。
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综合运用
三、巩固练习
1、现在做书上第53页的第二题,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谁做的最快,在黑板上来板书自己做的题(老师依次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指出错误,如书写格式)
3、集体纠错
4、根据同学们的错误,找出原因,反复讲解、提醒
1、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2、检查(改正错误)
集体交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错误
15分钟
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20+23)+6=20+(23+6)
(a+b)+c=a+(b+c)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这一部分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所以在教学上会比一般的学生学习得更快、更多。为此,要求这部分学生掌握验算的所有方法。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这一部分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所以在新知学习(加法的验算)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在拓展学习上会缩短时间,以大量的题型训练学生。
教学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