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9 15: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考试范围25——26课) 满分:100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5小题,共75分)
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朝末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反映出张謇提倡 ( )
A.重农轻商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
2、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外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
①外国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 ④近代科学进入新式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春天”以后进入了凋谢、萎缩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压迫严重 B.列强卷土重来 C.经济危机突至 D.抗日战争爆发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新福面粉公司、卫省轩的巧明4、火柴场等一批民族企业。从行业上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 (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军事工业
5、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减去辫子一起全国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目的是 ( )
A.讲究卫生 B.革除旧俗 C.提高国民素质 D.追求平等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下列哪一个 ( )
A.长袍 B.马褂 C.西服 D.中山装
7、以下为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 55万多人
A.外商企业的资本和技术支持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雄厚
8、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9、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国民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
A.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装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也说荒唐
1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这体现了 ( )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1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2、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 三联书店 B. 商务印书馆 C. 同文出版社 D. 外文出版社
13、右侧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 )
A.维新变法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建立民国
14、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有明显历史错误的是 (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来到京东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15、图1图2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6、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面文艺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子夜》——茅盾 ②《狂人日记》——冼星海 ③《骆驼祥子》——鲁迅
④《愚公移山》——齐白石
A.① B.② C.③ D.④
17、“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该是 (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18、近代以来,一些新式报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
A.《大公报》 B.《新闻报》 C.《申报》 D.《新青年》
19、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电报 B.电话 C.电影 D.照相
20、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反清革命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倡导婚姻自由
21、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老爷”“大人”
22、冼星海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音乐家。能印证这句话的作品是 ( )
A.《义勇军进行曲》 B.《毕业歌》 C.《黄河大合唱》 D.《田横五百士》
23、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人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情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景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 )
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咖啡馆里,有人在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C.大街上,不少人在买《申报》 D.晚上,有一个外国去看有声电影《定军山》
24、下列最能体现文学巨匠鲁迅、美术大师徐悲鸿、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作品的共同点的是( )
A.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B.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科学制度废除后中华文化的复兴 D.无情地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25、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 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 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 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 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二、文字表述题(3题,共50分)
26、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16分)
任务一 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整理。(只写序号即可)(4分)



反映对封建势力题材的有: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 。
(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2分)

任务二 运用数据图——解读经济发展

(3)分析以上数据,概括近代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呈现的变化,说出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任务三 列举实例——说明变化影响
(4)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根据下列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4分)
变化领域 举例说明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保证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减少向中国出口棉纱,列强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也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厂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有所回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他陷入生存危机。
(1) 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得以创办的原因。(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答出两点即可)(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荣氏企业发展受挫的原因。(4分)


(4)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其探究的主题。(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申报》
(1)材料一中的《申报》在何时何地创办?(2分)它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创办?(2分)

(2)材料一批判了我国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是何时被废除的?(2分)

材料二 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一批爱国志士喊出了兴学图强的口号。北京大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3)材料二中的“北京大学”的前身叫什么?创办于哪一运动期间?(4分)列举这一运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2分)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后,又是如何改革教育的?(6分)


(4)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大学堂”的创办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BCB 6—10 CCADB 11—15 BBCBC 16—20 ABCCB 21—25 CDDAC
二、文字题
26、(1)反映反对封建势力题材的有:①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②④⑤⑥。
(2)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反抗外来侵略,鞭挞黑恶势力,等。
(3)变化:民族工业的数量和资金总额在不断上升;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文化生活:创办《申报》等报纸,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创办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其有利于传播近代思想文化知识等;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劝禁缠足、改礼仪、改称呼等,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7、(1)倡导办实业的官员的支持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机制面粉价廉物美。
(3)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的重创。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8、(1)1872;上海;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科学制度;1905年
(3)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了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
(4)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1 《狂人日记》②《愚公移山》③《阿Q正传》④《义勇军进行曲》⑤《田横五百士》⑥《黄河大合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