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桥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桥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9 19: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2 桥
6年级语文上册




谈 歌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奖。
作者简介
páo xiào
咆 哮
sǎng
嗓 子
tǎng
流 淌

沙 哑
fèi
废 话
jiū
揪 出
shēn
呻 吟
我爱学字词
咆 哮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势不可当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跌跌撞撞
形容走路不稳。
放 肆
祭 奠
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呻 吟
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文中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词语解释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
1.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每段的大意。
帮你学课文
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奉献精神。
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二部分(5-13):写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大家安全撤离。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山洪突发,人们惊慌逃命。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和老汉都失去了生命。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朗读课文
1.文章以“桥”为题目,有什么寓意?
答:文章以“桥”为题目,意义深刻。真实的“窄桥”是唯一的活命之桥,而老支书是村民得以逃生的生命桥,同时又是像老支书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因此,以“桥”为题目,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问题提出
2.文中写到老汉对待自己儿子时,用了“冲、揪、吼、凶得像豹子一样”,反映了老汉的什么品质?
答:老汉明知是自己的儿子,但丝毫不留私情,表现了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学完本文,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答:老汉在群众中有威信,受到大家的爱戴。做事沉稳、忠于职守。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命,一心只想着大家。这种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在老汉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突发山洪 惊慌逃命
沉着指挥 临危不乱
桥塌殉职 英勇牺牲
祭奠英灵 慷慨悲壮

反映了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品质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洪水突如其来,村子只有唯一的一座“生命之桥”,老支书心里最担心的就是群众。在灾难面前,他义无反顾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折射出了老支书高尚的人格魅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拓展延伸
译文: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村里接连下了几天暴雨,洪水从山谷里( )而出, ( )地摧毁着人们的农田房屋,老房子发出痛苦的( )。
① 咆哮 ②放肆 ③呻吟
xiào 咆( ) ( )顺 呼( )
hóng 霓( ) ( )毛 ( )水
tǎng 流( ) ( )下 ( )若

二、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鸿





一、根据注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随堂演练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课后习题解答




答: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老支书。
动作和语言描写: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突出他不循私情的品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体现他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品质。
神态描写:“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突出老支书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品质。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描写洪水的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描写雨的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描写桥的向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此句更加突出洪水来势汹汹,将洪水疯狂肆虐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紧张气氛,衬托出老支书的威严、冷静。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结尾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通过设置悬念,增加读者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的思考,使文章震慑力增强,为故事增添了些许悲壮色彩。将老支书的不徇私情表现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