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
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
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革命史观
近(现)代化史观
全球(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式旗袍
列宁装
干部服
绿军装
中式与西式
传统与现代并存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君主专制
思想保守
等级森严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晚清 宽大
拘谨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补服列表如下
等级
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我国古代
服饰有何感触?
清朝官服
长袍马褂
西装(外来)
中山装
“博采西制,
加以改良”
以文治国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清末满族妇女旗装
(传世实物)
20年代中期的旗袍
(传世实物)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趋势:宽松肥大到合身适体
……五族共和(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现在要紧的是,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
——张爱玲《更衣记》
思考:哪些因素导致了近代女子着装的变化?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大变革的时代,几乎整个中国女装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只是相对的,服饰的繁荣大多数是在城市中,尤其在沿海城市如上海、杭州、宁波等地。 ……而这一时期乡村妇女的着装尽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变化却是极慢的,女性着装大多数是以粗布制成的上衣下裳为主。
——包銘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
宋氏家族合影(一九一七年)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有这么一个家庭
宋耀如
倪桂珍
宋子良
宋子安
宋子文
宋蔼龄
宋庆龄
宋美龄
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现代服装
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
西餐、西点(麦当劳、肯德基等)
中国四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粤菜
金牌烧乳鸽
西餐的传入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四合院
中国传统住宅
中西合璧
别墅
完全欧化
老北京的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建筑文化以
外向和开放著称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安身之所——居住文化 ■
我们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混乱。一方面是拆得很惨;一方面建得很糟。光怪陆离、平庸粗鄙的建筑充塞着我们的城市。
——著名作家冯骥才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传统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后
婚姻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恋爱自由
丧礼 土葬 丧礼简化,殡仪馆,公墓 火葬
其他
古代婚姻风俗:
近代婚姻风俗: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自由;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玲
30年代,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新郎穿黑色大礼服。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西服,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90年代——现在的化装技术可真没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见面礼: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山东曲埠祭孔
日本人以前是要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人却是要我们的魂 。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讨论: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