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冬季联赛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从材料可知,诸侯虽然获得了地方的治理权,但是其权力来源于天子的赋予,必须对天子尽相应的义务,由此在分封体制下形成了以天子为核心的政治格局,这蕴含“大一统”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A项错误,西周后期分封制趋于瓦解,材料无法体现诸侯的独立;材料没有涉及地区间的交往,C项错误;垂直管理始于郡县制,D项错误。故选B项。
(苏力:《大国及其疆域的政制构成》,《法学家》2016年第1期)
2.【C】
解析:从材料可知,家吏作为官员或者贵族的私属,容易形成私人集团,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性,所以才会出现有资格获有家吏的人越来越少,条件越来越苛刻。这实际上是专制权力不断强化的表现。A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郡县制为标志;地方官的权力不断扩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白宏刚:《战国秦国及秦王朝对家臣系统的整合——以简牍所见“家啬夫”“吏舍人”为切入点》)
3.【D】
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士族子弟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士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占有大量的资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科举制下,士族如想保持家族地位和权力,最主要的渠道也是科举,因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科举考试。A项表述错误,士族占据优势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着弊端,一如今天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科举制为寒门子弟的上升提供了最佳的渠道,但是寒门缺乏资源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C项错误。故选D项。
(王伟:《唐代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之关系及其意义——以士族为考察中心》《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
4【C】
解析:从材料可知,官员获取更多奏事权力,说明皇帝意图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加强对臣僚的控制力。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皇帝勤政;B项仅仅是现象的描述,而非本质的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皇帝才是专制权力的垄断者。故选C项。
(叶炜《信息与权力:从《陆宣公奏议》看唐后期皇帝、宰相与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
5.【D】
解析:元行省启用不同民族的官员,并严格限制官员的权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地方,强化集权。故选D项。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内阁首辅需要以辞职威胁以争取皇帝,才能保护一些大臣,这恰恰反映了专制加强的大背景下,中央的权力运行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个人利用非正常的手段。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再无大的权力。故选A项。
(陈时龙:《论明代内阁的票拟——以泰昌、天启初年的内阁为例》,《史林》2017年第3期)
7.【B】
解析:从材料可知,军机处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其用人的规定表明皇帝专制权力的运行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非完全依靠个人的好恶。A项错误,皇帝的用人权仍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军机处设置之前和设立之后的对比。故选B项。
8.【B】
解析:从材料可知,陪审法庭从公民大会那里分得了权力,并可对公民大会上做出的决定进行审核,这体现出权力制衡的原则。法律至上强调的是权力运行要遵守法律,权在法下,A项错误;轮流执政指的是公民或者不同利益团体轮流掌握和运行权力,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公民直接参与权力运行,D项错误。故选B项。
(张春梅:《权力制衡还是法律至上?——公元前4世纪雅典陪审法庭地位分析》,《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
9.【C】
解析:从材料可知,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都受益于罗马法,说明了近代欧洲法律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其源头在罗马法那里。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法大全》就是罗马法系统化的标志;大陆法系出现了不同是因为国情不同,而非罗马法所导致,B项错误;D项表述明显错误,法德两国的立法规范明显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与罗马法关系不大。故选C项。
(郎志恒:《论罗马法的理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D】
解析:从材料可知,英国议会立法规定了国王的财政权,说明国王行权必然需要依据法律,需要遵循议会的主导,王权被纳入到宪政的轨道上来了。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B项表述错误,国王仍有一定的财政权力;材料的主旨不是在于关税主权,而是在于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权力分配,C项错误。故选D项。
(于民:《财政权规制视域下的英国宪政——1690年英国财政解决的宪政意义》,《文史哲》2012年第4期)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杰克逊之所以当选是在于其善于迎合选民、利用民意、操纵民意,这体现出美式民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资本是左右美国选举的关键因素,A项错误;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杰克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C项表述明显错误。故选D项。
(周琪付、随鑫:《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传统及其功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7年第2期)
12.【B】
解析:从材料可知,大力神硬币的发行表明当时的共和政府欲通过宣扬共和主义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争取民众对共和的认同。A项错误,发行硬币并非意味着财政危机的出现;材料的主旨在于硬币上的信息,而非共和派掌握了权力;D项表述错误,无关迷信。故选B项。
13.【A】
解析:从材料可知,德国帝国议会无权,而权力主要掌握在联邦议会和国王手中,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因素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进行统一,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德国皇帝掌握实权与联邦议会掌权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各邦代表的妥协不能决定德国的联邦制;帝国议会无权是果而非因,D项错误。故选A项。
(泮伟江:《民族与宪政的双重变奏——以德国宪政的生成与发展为例》,《学海》2013年第6期)
14.【D】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名学者完全是颠倒黑白,完全站在英国的利益上来阐述历史,实际上是否定了英国的主动侵略行为。故选D项。
15.【C】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法律依附于美国公民身上,说明在华美国公民享受美国法律的保护,这其实是列强获取领事裁判权的表现,意味着清政府司法主权遭到了破坏。A项表述与主旨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美国并没有占据中国的领土;D项表述以偏概全,美国法律不可能适用于中国境内。故选C项。
(屈文生:《<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美往来照会及翻译活动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6.【B】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已经处于劣势,洪秀全却大封本族子弟,意在牢牢的掌控天国的权力,充分体现了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项错误,洪秀全大封子弟不想大权旁落而非关爱子弟;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军内部的矛盾,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B项。
17.【D】
解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热情高涨。材料描述的现象恰恰能够体现出国人热烈的朴素爱国情怀。A项错误,材料仅仅提及山东兴起了义和团运动;B项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女性成为主力,实际上男性才是义和团运动的主力;材料没有涉及盲目排外,C项错误。故选D项。
18.【A】
解析:从材料可知,清廷的严守中立实际是妥协卖国的表现,因为这次战争主要是在中国境内开打的,也是以争夺中国领土为目标。故选A项。
19【B】
解析:从材料可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的也更加的清晰。A项表述明显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国民革命还没有开始;毛泽东思想还没有形成,D项错误。故选B项。
20.【D】
解析:从材料可知,国民党的行为是意在通过拜谒中山陵,彰显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正统继承人,从而彰显权力正统,巩固统治基础。A、B两项表述错误,没有揭示这种行为的根本目的;材料没有提及宣扬三民主义的问题,C项错误。故选D项。
(李恭忠:《圣俗之间:中山陵集体谒陵与民国时期的政治日常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
21.【A】
解析:从材料“1938年……晋察冀边区”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政策,这一政策很显然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抗战期间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而非清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地的财政问题仍然存在,不可能因这一政策得以解决,C项错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错误。故选A项。
(李玉蓉:《从进入山西到立足华北——1937—1940年八路军的粮饷筹措与军事财政》,《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4期)
22.【C】
解析:从材料可知,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真心支持党领导的解放事业,这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解放军;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淮海战役战况。故选C项。
(陈佳《解放战争中华东部队军粮供应述论——基于战时军事物流系统构建与运行的视角》,《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3期)
23. 【C】
解析:从材料可知,国际上的很多革命家参加了巴黎公社革命,这说明了巴黎公社具备了国际主义色彩。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建立国际联盟;B项表述以偏概全,材料无法表明整个无产阶级都支持巴黎公社革命;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不惧牺牲等特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故选C项。
(秦正为:《制度体系视阈下的巴黎公社及其经验教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24.【B】
解析:从表格可知,无论是经济罢工还是政治罢工,都有明显的上升。而政治罢工的上升的幅度更大,这表明民众反专制、求民主的呼声更高,也能说明当时沙皇专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俄国民众一直在正确政治权力,而非1910年或者1914年才开始;经济矛盾并没有缓解,不过是人们的目光转移到政治上了,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罢工成为了社会共识,D项错误。故选B项。
(杨荣刚、俞良早:《十月革命蕴含的辩证逻辑及其现实启示——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理论探索》2017年第3期)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2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参考答案】(1)内容:中央和地方建设监察机构,形成监察网;建立纠察分巡制度;注重监察的法制建设;建立言谏制度,强化对皇权的监督等。(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2)变化:御史的任用、荐举权由宰相转移到皇帝手中;监察对象变成由包括皇帝在内变成了只有宰相在内的各级官吏;监察官员须有行政经验等。(每点3分,共9分)
(3)认识:监察制度的变迁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监察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等。(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1)从“中央……地方则分为……”可知唐代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纠察分巡制度化”等可知建立了分巡制度;“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等可知注重法制建设;“……设置了谏官组织”可知建立了谏官组织,有利于监督皇权等。
(2)从材料“废除了唐时宰相对于御史的任用权和荐举权,监察御史的任用权由皇帝亲自掌握”等可知宋代监察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从“言谏制度”“对宰相在内的……”等可知监察对象变成了只针对官员;“强调御史须有实际的行政经验”等可知对监察官员的条件更加严格,须有行政经验等。
(3)通过分析,可知唐宋时期监察变化的趋势是服务于君权加强的需要;同时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等。本小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26.【参考答案】(1)特点: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能;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奖优罚劣等。(每点3分,共9分)
(2)背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官员队伍;政党分赃制弊端丛生,不利于统治;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等。(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从材料“是对过去门阀官制的否定……”等可知中国科举文官制度的目的在于皇权和行政效能需要;“采取了公开……”可知在选拔途径上采用了科举考试的办法;“相应的品级……”等可知实行分层管理;“……实行褒奖或者惩罚”等可知实行奖优罚劣的制度等。
(2)从材料“……政党分赃导致大批……”可知当时的政党分赃制弊病丛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介绍和评述了英国、中国等国的文官制度”等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学习借鉴了中英两国的有益经验;结合着教材等,这一时期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
27. 【参考答案】(1)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每点3分,共6分)
(2)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成为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国共合作,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解析:(1)从材料“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可知甲午战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瓜分狂潮”等可知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等。
(2)从材料“……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可知抗战胜利离不开全民族抗战,离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互相配合,互相呼应”等可知国共合作等也是抗战胜利的因素;结合教材可知,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是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