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角 度 特 点 时 间 事 件
对内 独揽大权专制独裁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20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
1914年5月 公布《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 发布《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复辟帝制 1915年底 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对外 卖国 1914年8月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 ”要求
1915年5月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 ”。
【知识拓展】 《二十一条》(教材P113)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二)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
名 称 背 景 概 况 结果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败;1913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护国战争 袁世凯称帝 ①② 袁世凯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思维拓展】护国运动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胜利”的含义是什么?护国运动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护国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吗,为什么?
⑴胜利”的含义: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⑵取胜原因: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既分化了北洋军阀政府,也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反响;
④(主要原因)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得到部分省份响应。
⑶护国运动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护国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运动后,中国出现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特别说明】 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告“独立”,其“独立”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地方)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
派系 首 领 支持者 控制地区
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2.军阀混战
【知识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开端,以张学良东北易帜为结束标志.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这一时期,既是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时期,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民族经济和思想解放发展最快的一顿时期。
(二)(中央)“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提示】“府院之争”的实质是 之争。
2.张勋复辟
(三)护法运动
1.背景: 2.概况:
【总结】(补充)影响: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结果: 说明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中国参加一战
1.目的 2. 概况
【知识拓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原因 :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自给自足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3)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重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派的人)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角度 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 内部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⑤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外部 ⑥ 。(最主要的原因)
特点
表现
影响
概念阐释 实业救国中国近代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归纳】民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其他原因:政府推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
1.背景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政治 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的反思
思想 (1)(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2)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2.兴起标志:
3.发展: (1)主要阵地: (2)代表人物: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打倒“孔家店”)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
(4)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影响:
2、局限性: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层次深入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预习检测】
1.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 )
A.推行社会教化 B.恢复传统文化 C.准备复辟帝制 D.宣扬西方文明
2.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 D.产业结构不合理
3.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4.“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课中探究案】
探究主题1:文化运动
史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据史料一分析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
史料二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2)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史料三 观察下面漫画 :
(3)上述漫画深刻揭示了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历史意义?
史料四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4)史料四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
【当堂检测】
1.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所说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B. 都是武装斗争
C. 斗争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根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表,这反映出该时期( )
1920年 1936年
国内生产商品 农业产品 42.3% 43.0%
手工制造业产品 32.2% 25.5%
近代工矿业产品 12.7% 19.4%
进口洋货 12.8% 12.1%
A.列强在华势力减弱 B.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C.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进口洋货独占市场
3.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胡适在1923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C. 民主科学时代 D. 尊孔复古时代
5.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李大钊也明确表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之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据此可知(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B.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
C.知识分子彻底抛弃儒家思想 D.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6.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6分)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4分)
【课后巩固案】
1.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机会 ②“民四”指的是民国四年 ③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④袁世凯换取了日本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军阀拥有武装 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 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
3.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近代中国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种变化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倡( )
A.反帝爱国 B.民主科学 C.婚姻自由 D.男女平等
5. 曾有人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随着……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
A.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B.引进西方学说 C.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D.提倡文学革命
6. 材料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8年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清廷与俄、法、美、英等国签署租地条款
1900年 义和团进北京,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正式投产
1905年 清廷设商标注册局,商务会联络各埠抵制美货,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
1911年 武汉数万群众集会抗议英巡捕暴行,武昌起义,外资在华设厂120家
1912年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实业协会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全国抵制日货运动持续6个月,袁世凯称帝,蔡锷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依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任选一个角度,概述世纪之交中国的变化。(18分)
【学后体会与反思】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5 CACCA
课中探究
(1)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传统和旧文学,主张用民主和科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2)原因:历史上孔子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符号和灵魂; 辛亥革命后,实行专制者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必然要批判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道德。
(3)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冲击下,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已经被动摇。
(4)问题:存在绝对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当堂检测】1-5 CBBCB
6.(1)问题:变革政治体制(或变官制)。建议: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
(2)旗帜:民主与科学。作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历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
课后巩固 1-5 BADDC
6.政治角度:①列强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资产阶级从改良到革命运动的实践,各阶层的救亡运动成为时代的主流。③封建帝制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了近代国家的政治模式)。
经济角度: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两次发展高潮。②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转变。③经济发展与爱国救亡密切相关。
思想文化角度:①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变革,西学东渐程度不断深化。②爱国救亡成为思想发展的主流(民族意识逐步觉醒)。③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呈现思想解放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