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出版社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我们身边的痕迹》。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版画系列的起始课。旨在使学生认识身边的肌理美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有所了解并学会拓印、对印的技巧,在发现、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美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能发现美。本课课堂学习方式是开放的,通过个体体验与集体造型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充满探究的新奇与挑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拓印知识,让学生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进行简单的再创作。
2.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使学生体会到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学会简单的拓印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对拓印对象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二次加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范画、油画棒、凹凸不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小魔术:教师把一张白纸变出美丽的图案。
学生观察分析老师是怎样变出来的,得出结论:纸的下面有带花纹的、凹凸不平的物品。
2、教师请学生用手触摸物品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凹凸不平。
3、了解拓印,板书课题。
初步理解拓印的概念,展示拓印作品让学生对拓印方法有个初步印象。
二、展示学习目标。
(幻灯出示)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进行简单的再创作。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看课本20—21页的内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物体能拓印出痕迹,而什么样的物体拓印不出呢?
2、找一找,想一想,身边有什么物体是凹凸不平的?你是怎样发现的?
四、检测自学。
1、指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2、归纳展示生活中能够拓印的物品图片。
教师从植物、纺织品、生活用品、其他等四个方面展示生活中凹凸不平的物品图片,开拓学生思维。
3、对拓印纸张、工具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分小组实验选择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方法来拓印,图案会更清晰。
4、课件演示拓印技巧,并总结步骤和要点:
a、覆盖的纸张要大于图案;
b、按住纸张,使纸张不移动,以保证拓印的图案清晰;
c、颜色要多样变化。用油画棒的侧面拓印更快,涂色更均匀。
5、学生实践:用纸笔拓印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
6、展示几幅拓印作品并小结。
五、欣赏。
1、欣赏老师范作。
a、利用凹凸不平的材料将小魔术中拓印的物品创作成一幅完整的画。
b、展示老师另一幅作品。
提问:(1)每幅画的内容是什么?
(2)你能根据每幅画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3)老师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创作技法板书在黑板上:拓印、剪贴、添画
2、课件出示学生作品,深入分析,感受不同工具带来的不同效果。
六、艺术实践、体验感受。
1、出示作业要求:拓印的图案清晰 巧妙的运用图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拓印作品组合为集体的大作品。
在拓印、对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添加,完成作品。
教师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作品及时鼓励并提醒学生大胆拓印。
3、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
你认为哪幅画有趣?为什么?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吗?
(2)教师点拨。
原来,有一些画并不是只靠“画“来完成的,许多肌理效果妙趣天成巧夺天工,反而是画所不能及的。
七、课后拓展。
1、《日神羽人汉画像砖拓片》鉴赏。
欣赏图片,了解拓本的意义和价值。
师引领:早在几千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将生活、耕种、娱乐等各种题材的生活场景雕刻在石头上,形成了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拓本为人们研究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课堂小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身边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她、创造她。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痕迹
拓印 剪贴 添画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版画系列”中的一节,使学生认识身边的肌理美感,学习简单的拓印技巧。教学中,我以教师的拓印活动导入,很快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以张扬。同时,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学生在身边寻找可以进行拓印的事物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不清楚到底怎样的事物可以进行拓印;学生在拓印时手忙脚乱,不能清晰地拓出痕迹;学生小组集体操作体现得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