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采过松果吗?我们的小伙伴松鼠甜甜和乐乐一起去山上采松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两只小松鼠在快乐的采着松果。最后,他们采了10个松果。小松鼠说:“我们两个分,可能有几种结果呢?”小松鼠发愁了。
二、体验探究
1.任意分
两只小松鼠要分10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得到几个松果呢?你们赶快帮帮小松鼠,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平均分
你们很聪明,有这么多种分的结果。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3、如果有12个松果,3只松鼠分得同样多,到底怎样分呢?你们每人都有学具,实际分一分,并且要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分法,但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松鼠分得同样多的松果,都是4个。
教师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等,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把12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得4个松果。
4、 如果有12个松果,4只小松鼠平均分,每只松鼠该分几个呢?
如果有9个松果,3只小松鼠平均分,每只松鼠分几个呢?
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习题
第1题:有15块糖,3个人平均分,每人分( )块。
第2题:把8把椅子摆成两行,每行同样多,每行摆( )
第3题: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4份、5份或10份,每份各是多少根?
学生看课本插图,回答问题。
生先自己思考,再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不会的可用学具试着分一下。全班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为什么不一样。(5和5这种分法和其他的不一样。因为它俩分的一样多。学生拿学具在桌上分,分完后和小组说一说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1.先每只松鼠1个,再每只松鼠1个,就这样分下去,直到分完。 2.先每只松鼠2个,再每只松鼠2个,正好每只分4个…… 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做法,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分法。
让学生像老师那样互相说一说。并说说平均分需注意的事项。(份数、同样多。)
让学生说说4只松鼠平均分的意思。(把12个松果分给4只松鼠,每只松鼠要分同样多。)学生用学具试着分一下,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并用平均分的语言说一说。如:把12个松果平均分给4只小松鼠,每只松鼠得3个。把9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分3个。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让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全班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分的。
第二题也要先让学生说说,每行同样多的意思是什么,再用学具摆一摆,并汇报摆法。
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用小棒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全班汇报。看那组同学分的正确,奖励优胜小组。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将10任意分成两份,为平均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敢于对教材进行适当变化,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实物,使学生参与到“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为认识除法积累了感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也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探究新知的意识。 因学生刚接触“平均分”,因此,教师再揭示平均分后,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一下,有一个亲身感受。在刚刚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之后,马上把题目稍作修改,把份数和总数适当的变化,变成了三道不同的平均分的题目,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加强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为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除法的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较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