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单元 第六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士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以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4.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2.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 山的一面是流失的黄土 一面是生命的绿意 之间迷失的是人类的欲望 云朵轻轻飘过 远山遗失了远方 绵延起伏的是狰狞的沟谷 风中消散的是时光的呓语 草儿无声哭泣 拷问了谁心? 请问诗文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 黄土高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高涨的情绪投人课堂。
讲授新课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文明的摇篮
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3页到第25页有关文 明的摇篮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出示图片,学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 要跨越的省区 板书:?1.?位置:
2.主要跨越的省区:
课件展示有关革命圣地延安、黄帝陵、北京中山 公园社稷坛、黄土民俗风情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用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结:板书;?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高原民俗风情。 过渡:有人说,黄土高原是风刮来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同学们讨论。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及教材27页“活动”提供的资料,我们小组赞同“风成说"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与风向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士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总结:目前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风成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为科学的探索出一份力。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一风成说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广泛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又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
?
???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还真是不过分。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和晒着我的胳臂,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唱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区,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特殊的地形区。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读图,说说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提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总结:板书:1.原因 过渡: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2.后果 提问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外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结合图6.3“黄士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及教材29页活动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总结: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做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四、水土保持
引导:学生读图?6.36"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
???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提问: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 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 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 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 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 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 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 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 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这说明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 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细。
3.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 学生甲:介 绍“黄土塬”:黄土覆盖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 学生乙:介绍“?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 学生丙:介绍“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
学生丁介绍“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而成,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1)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1.自然因素主要 有士壤(地面 物质组成)?. 植被、降雨等。 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3)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4)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人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有:
(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破坏了地面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 采取 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的省区。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由学生讲解,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地理表述能力的目的。
课堂小结 通过这 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还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一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1.原因 2.后果 四、水土保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9张PPT)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山的一面是流失的黄土
一面是生命的绿意
之间迷失的是人类的欲望
云朵轻轻飘过
远山遗失了远方
绵延起伏的是狰狞的沟谷
风中消散的是时光的呓语
草儿无声哭泣
拷问了谁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
请问诗文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
黄土高原
新知讲解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新知讲解
一、文明的摇篮
1.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内蒙古高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山西
陕
西
甘
肃
新知讲解
2.读图,找出主要跨越的省区:
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新知讲解
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渭河平原---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3.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域:
新知讲解
革命圣地延安
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新知讲解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以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新知讲解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新知讲解
公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1、明清黄帝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2、“五色土”中黄土居重要,体现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亲切关系。
新知讲解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云岗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民俗文化
秦腔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被人称为“中国戏曲的鼻祖”。
新知讲解
壶口瀑布
新知讲解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
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陕西的面条厚、宽、长超出人们
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 。锅盔也是山西的面食。
民俗民风
新知讲解
歌谣:
陕西农村老太太,
花格手帕头上带。
防晒防尘又防雨,
洁手擦汗更实在。
新知讲解
陕北剪纸——十二生肖
新知讲解
二、风吹来的黄土
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原因
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与风向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新知讲解
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这说明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
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又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看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
新知讲解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 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塬
黄土梁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新知讲解
黄土高原的川
黄土峁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新知讲解
请同学们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
介绍“黄土塬” :黄土覆盖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
介绍“ 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
学生甲
学生乙
新知讲解
学生丙
介绍“黄 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
介绍“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而成,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学生丁
新知讲解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和箱晒着我的胳臂,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唱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区,由于自然和入类活动的原因,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特殊的地形区。
新知讲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读图,说说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1)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新知讲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1)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凤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2)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3)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人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主要有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降雨等。
新知讲解
(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破坏了地面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有:
新知讲解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新知讲解
2.读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 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新知讲解
活动:3,读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新知讲解
四、水土保持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读图 ,"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新知讲解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 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旨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读图,讨论。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课堂练习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3.在黄土高原的成因问题上,“_________”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原因,也有
4.黄土高原的地表干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______________。
2.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_________既有原因,也有_________。
3.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__ 改善环境,并且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太行
黄士高原
风成说
水土流失
自然
人为
生态建设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水成说 B.风水雨相说 C.风成说 D.冰川作用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地面崎岖、峰岭众多 B.沟壑纵横 、支离破碎
C.地势平坦、-望无际 D.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形
3.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
A.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 C.风力沉淀 D.冰川作用
4.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是 ( )
A.黄土平原 B. 黄土塬 C.黄土梁 D.黄土峁
C
B
C
A
课堂练习
5.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的 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大量减少 B.人类过度开发 C.地壳运动频繁 D.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
A.水量大,流速快 B.常年降水,冲刷严重 C.土质疏松,植被少 D.地势高,地形平坦
7.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全球变暖 D.酸雨
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C.黄土土质疏松 D.降水集中,多暴雨
B
C
B
B
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根据历 史记载和埋藏的土壤证明,过去不仅有肥沃的草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野生动物在那里繁衍、栖息。而后,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开发,现在黄土高原一片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要恢复昔日的面貌已经十分困难了。
地形上,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方面,降水集中在7、8月份,而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太行
(1)黄土高原位______ 山脉以西。
人为原因:
人类滥砍乱伐森林,过度捕杀野生动物,掠夺式开发。
(2)写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课堂总结
通过这 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还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一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1.原因 2.后果
四、水土保持
作业布置
教材第二十九页活动:2,第三十页活动:1.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