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能主动的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轮唱、齐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知道国歌的原名及其词曲作者,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 通过了解歌曲的背景,描述音乐的形象、感受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体会并用歌声真正表达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学生特征
所授班级学生的均来自偏远农村地区,严重缺乏音乐方面的系统学习,不具有相关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素养,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听唱音乐歌曲阶段。
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班级中的学生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特征。
学
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2
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道国歌的原名及其词曲作者,知道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解歌词的含义;
2.准确掌握国歌的旋律、节拍、节奏、力度及歌词等要求,知道号角音
素和出神入化的三连音、附点音符以及休止符给以歌曲音乐的力量。
先完整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的形象,教师引导,分段聆听、讲解,通过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描述音乐的形象。体验歌曲的思想感情。通过背唱歌曲,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感受歌曲的内涵。
愿意学习国歌及其音乐相关知识,能够体会并用歌声真正表达国
歌的神圣与庄严。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师范唱、跟音乐唱
教学难点
三连音、附点音符以及休止符
针对性练习和反复练习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2
3
4
5
6
词曲作者
创作背景
曲式曲调
歌曲学唱
重点学唱
随堂练习
PPT
PPT
PPT
PPT
PPT
PPT
作词、作曲及其生平
歌曲以“九一八”后的中国为背景,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
调号:1=G
拍号:四二拍
速度:进行曲速度
用简谱呈现全曲
三连音、附点音符以及休止符
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
歌曲原名是什么、什么时间定为我国的国歌
B
B
F
D
D
J
A
C
J
E
E
G
掌握了歌曲的词曲作者及他们的生平
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做了全面的了解
对歌曲的曲调、节拍、节奏、力度作了
了解
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并能深情演唱
加强了对乐理知识的初步掌握
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对难点进行了分解,使学生对国歌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五分钟
五分钟
五分钟
十五分钟
五分钟
五分钟
按教材内容自制PPT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
设
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词:田汉
曲:聂耳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形
成
性
练
习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练 习 题 目 内 容
1
2
3
4
歌曲词、曲作者和原名
音乐的形象、感受内涵
体会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用歌声感受歌曲的内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 》它的词作者是________;曲作者是_________。
2.《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 》,这首歌原为电影《 》的主题歌。
每次唱国歌时,你心情怎么样?
每次唱响国歌,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无限的崇敬和激动,不仅是因为她的节奏和旋律,更主要的是她所包含的情意和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每次的响起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肃然起敬。
2、在哪些场合可以奏唱国歌?
重要庆典、政治性公众集会、外交场合、国际性集会、维护国家尊严的斗争场合。
老师范唱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音乐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合唱
师生虽伴奏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形
成
性
评
价
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
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进
行汇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由于与历史课堂的整合,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歌唱情绪,有利于演唱情绪的
表达,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的学
生能够适应,比如对歌曲演唱情绪的表现,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