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符
教情、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识与掌握音符有关知识。认识音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因为学生是否有能力视谱音符是基础,也是为今后开展独立唱谱的基础。当学生认识了音符学会了节奏,它将更好的实施创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初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具有了一定的赏欣技能,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的:?
1.学习音符了解节奏型,提高学生视谱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音符在歌曲中的运用。?
3.让学生体会音符在音乐中美。?教学重点:?认识音符?教学难点:?对切分音与附点音符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师生互动 2.师生律动,进入情境。(利用跟我拍拍引出本课)
二、认识音符
音符:用来标记音时值长短的符号就叫音符。
认识音符:全音符X- - - 二分音符X- 四分音符 X 八分音符 X
十六分音符 X 金字塔式(认识并分析)
五线谱与简谱时值对照表:
基本节奏型:
难点分析:附点音符、切分音符
练一练:
创编节奏: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创编一条节奏并派一位代表唱一唱或拍一拍。
1、------------? 1、--------------?
A组: B组:
2、------------? 2、--------------?
三 、认识歌谱《茉莉花》
1、唱音阶:1 2 3 4 5 6 7 ? | 1 7 6 5 4 3 2 ? |
2、发声练习:1 3 5 3 1 -|
3、学唱歌曲《茉莉花》
4、拍一拍《茉莉花》
5、分析《茉莉花》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6、复习我的中国心
四、小结
要求: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的节奏创编一段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