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2 10: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均定都于南京,故南京被称为
“六朝古都”宋 齐 梁 陈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定都:建康(南京) 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知识回顾220年—— 266年 西晋代魏221年-——263年 魏灭蜀222年—— 280年 西晋灭吴三国归晋魏蜀吴266年-280年-316年两 晋西晋十六国
东晋317年-420年前秦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一篇章: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第二篇章: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篇章: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自主学习一要求:阅读课本第一目 淝水之战 P93-P94,思考完成如下问题1.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前秦军队的领导人?前秦军队的特点?东晋军队的的特点?2.淝水之战的特点?3.淝水之战的结果?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氐族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时 间结 果影响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东晋:8万383年东晋大败前秦前秦东晋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解除北方威胁,使江南经济发展。前秦意图统一全国地 点特 点以少胜多淝水 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起 因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自主学习二要求:阅读课本第二目 北魏孝文帝改革 P94-P95,思考完成如下问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什么时间统一了北方?2.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哪里?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基本相符,证实为拓跋鲜卑发祥地。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439北魏鲜卑族的发展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拓跋部内迁较晚,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 想一想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1.494年,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请思考……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译文:北魏皇帝孝文帝说:“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材料一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二 平城位置偏北,粮食产量有限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
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
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
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洛阳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
迁都洛阳的原因2.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
要罢官降爵。——《魏书》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服汉服汉服汉服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
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
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1.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鲜卑姓为汉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这些汉化措施有什么作用? 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认识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自主学习三要求:阅读课本第三目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 P95-P96,思考完成如下问题
1.北方地区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从哪些方面相互影响?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意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交融
表现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胡人汉食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艺术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交融
表现1、经济习俗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4、民族心理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我来谈谈: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知识梳理 述 史 抒 怀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
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
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
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
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守相望,
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后检测CAD
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抑制佛教发展 D.促进民族融合CD 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少存舍创造奇迹
多少共融创造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课堂检测:请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