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件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件及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0 22:59:31

文档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王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了解梁任公先生的政治文学成就。
2.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刻画方法。
过程与 方法 1.在梳理课文结构过程中,把握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过程。
2.通过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了解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感受梁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为中华振兴而努力。
2.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之情。
3.体会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过程,从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精彩的人物描写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讲授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目的
课文导入 面对颓危的朝廷,他公车上书,喊出心中的愤懑;看着积弱的国家,他主张变法,举起维新的大旗;想起麻木的民众,他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他又潜心学术,著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政治家也是学者,他就是梁启超、梁任公先生。 间接地介绍梁任公先生的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人物
解题 演讲:又叫作讲演或演说,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描述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文体,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励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解释文章题目,使学生对“演讲”一词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作者及作品背景 作者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出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即今天的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他的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散文集《雅舍小品》,风格朴实隽永,富有幽默感。 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风格,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背景 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做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梁实秋先生有感于“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写下了对那次演讲的评论性的文章,进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基础知识积累 字词注音 酣畅 ( hān ) 主角( jué ) 激亢 ( kàng ) 博闻强识 (zhì) 箜篌 (kōng hóu ) 屏息以待(bǐng) 痛哭流涕( tì ) 莅临 (lì) 叱咤 ( chì zhà ) 迥异( jiǒng ) 谦逊 ( xùn ) 蓟北(jì) 检查课前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词语释义 ①景仰:指佩服尊敬、仰慕。 ②短小精悍:形容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但有力。 ③叱咤风云:指叱怒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 ④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⑤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⑥起承转合:旧时指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课文结构梳理 1、作者为什么要写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 明确:印象深刻 明确课文的写作目的
2、这次印象深刻的演讲有什么样的特点?体现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等特点? 演讲稿:预先写好 (严谨、认真) 书法: 秀丽、美观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演讲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形神 特点 眼神:光芒四射 兼备 开场白:独特 (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 (沉着、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魅力,体会作者 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3、这么精彩的演讲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 回味梁任公先生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合作探究 听完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那么,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这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都融合在叙事、描写中。 简单的总结提示学生这节课的重难点,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课后作业 1、在本文中,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如何表达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课堂知识
2、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演讲稿:预先写好 (严谨、认真) 书法: 秀丽、美观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演讲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形神 特点 眼神:光芒四射 兼备 开场白:独特 (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 (沉着、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课后反思




(共18张PPT)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课文导入
面对颓危的朝廷,他公车上书,喊出心中的愤懑;看着积弱的国家,他主张变法,举起维新的大旗;想起麻木的民众,他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他潜心学术,著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政治家也是学者,他就是梁启超、梁任公先生。
二、解题
演讲:又叫作讲演或演说,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文体,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励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三、作者以及作品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出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他的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散文集《雅舍小品》,风格朴实隽永,富有幽默感。
2、作品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的邀请,在清华学校做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梁实秋先生有感于“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写下了对那次演讲的评论性的文章,进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四、基础知识积累
1、划线字词注音
酣畅 主角 激亢
叱咤 箜篌 迥异
谦逊 蓟北 莅临
屏息以待   痛哭流涕
博闻强识


(hān)
(jué)
( kàng )
(kōng hóu)
(bǐng)
(zhì)
(jiǒng)
(xùn)
(jì)
(lì)
(tì)
(chì zhà)
2、重点词语释义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③叱咤风云:
④博闻强记:
⑤迥乎不同:
⑥起承转合:
指佩服尊敬、仰慕。
形容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
不长但有力。
指叱怒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形容差别很大。
旧时指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
“承”,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现在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③叱咤风云: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⑥起承转合: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③叱咤风云:
①景仰:
②短小精悍: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⑥起承转合: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②短小精悍: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⑥起承转合:
⑤迥乎不同:
④博闻强记:
③叱咤风云:
②短小精悍:
五、课文结构梳理
1、作者为什么要写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

明确:印象深刻
2、这次印象深刻的演讲有什么样的特点?体现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等特点?
演讲特点
形神兼备
演讲稿:
预先写好
(严谨、认真)
书法:
秀丽、美观
肖像: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
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
气质:
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
光芒四射
开场白:
独特
(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
(沉着、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旁征博引
(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3、这么精彩的演讲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六、合作探究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那么,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


七、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这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都融合在叙事、描写中。
八、课后作业

1、在本文中,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如何表达的?

2、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