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0 23:00:49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内蕴,体会作者的豪放之风。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开阔意境。
3.体会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作者所塑造的风流、理想化的周瑜形象,从而理解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难点:通过了解作者际遇,以及作者与周瑜的对比,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完成学案,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
都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家一起来试着来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
明确:上片“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内容,意境开阔,较合适“关西大汉”式的朗读;但是下片“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人生如梦”等就不太适合关西大汉来咏唱了,所以这首词豪放中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之中,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优秀作品。
二、重点赏析
(一)作者的豪放之风是如何来体现的?
1.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2.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描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中,哪些最能体现苏轼的豪迈气势?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可谓有声有色。
(二)作者为何独爱周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苏轼心中的英雄是谁?(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如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等。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1.用一个词来形容苏轼眼中的周瑜。(“风流”)
2.从词中哪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周瑜的“风流”?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①“初嫁”与“出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在美人英雄的基础上,多了“新婚燕尔”的浪漫气氛,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②“羽扇纶巾”谈笑对战,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胸有成竹、潇洒从容。
3.周瑜是真“风流”?真英雄?
对比历史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至多也只是立了战功,抢来美人的英雄
②“羽扇纶巾”被神话和美化的诸葛亮的形象,且赤壁之战以孙吴为主力,周瑜为主角,刘备军只是配角,而《三国志·周瑜传》所写“瑜长壮有姿.....衔命出任,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即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带领队伍出身入死的英雄形象。
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实际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恶战。周瑜提出用三万精兵对战曹操八十万大军,此等英雄气概,无人能及。
4.谁真“风流”?
①真名士,自风流
风流本身拥有固定的内涵,包括文采风流,高雅正派,才华出众,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等。苏轼的才华自不必说,那么他的个性呢是否真的风流?参加无数名伎宴席,在杭州作通判时常带歌伎与友人游玩等。
②苏轼式的周瑜
苏轼诗北宋大学士,是士林的领袖,在文史哲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何偏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诸葛亮的形象位移于周瑜?把小乔初嫁的时间记成十年之后?把紧张的赤壁之战写得如此轻松?是否在“乌台诗案”后,精神错乱?
明确:羽扇纶巾的儒生形象,美人在怀的浪漫爱情,指点江山的气定神闲,这些特有的气质都是与苏轼更加贴近,真正的风流人实际是苏轼,作者笔下的“风流”周瑜实际是一个富有苏轼气质的周瑜。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身份类似罪犯,温饱都成了问题,还谈何人生理想,既然事业理想遥不可及,苏轼就索性幻化出了一个理想的自己——一个带着苏轼气质的周瑜,一个“风流”的周瑜。表面上,越是把周瑜理想化,越远离现实中落魄的苏轼,但是实质上,按照自己的气质重塑周瑜,越是理想,越接近苏轼的灵魂,越会带上苏轼的情志色彩。
5.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一个苏轼式的周瑜?
家庭:小乔初嫁——屡遭不幸
外表: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神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壮志难酬
三、合作探究
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自己的失意呢? 齐读本词,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个短语,最能精炼概括作者感怀的?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
明确:1.“早生华发”,对人生际遇充满了无奈。
2.“人生如梦”
明确:命运坎坷,仿佛在梦中一般;人生短暂,纵使“千古风流人物”,也都被大江淘尽。
3.“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时,面对永恒的江月并未唏嘘感叹,而是从人生短暂中悟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无限的自然美景,这更是一种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练笔
请你在下列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段话
①“江、月”对苏轼人生的作用
②苏轼的赤壁与人生的赤壁
③苦难与超越
④生命的漂泊与安顿
(共10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中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之中
一、作者的豪放之风是如何来体现的
1、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
2、你觉得描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苏轼的豪迈气势?
二、作者为何独爱周瑜?
1、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周瑜的“风流”?
“初嫁”与“出嫁”
羽扇纶巾,谈笑对战
更有浪漫气氛
二、作者为何独爱周瑜?
2、真“风流”?真英雄?
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词中的“当年”指的是哪一年?
②“羽扇纶巾”在三国中指的是谁?历史中周瑜的形象是怎么样?
③赤壁之战是否真的如词中所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英雄
二、作者为何独爱周瑜?
3、谁真“风流”?
①真名士,自风流
②苏轼式的周瑜
羽扇纶巾的儒生形象,美人在怀的浪漫爱情,指点江山的气定神闲,这些特有的气质都是与苏轼更加贴近,真正的风流人实际是苏轼,作者笔下的“风流”周瑜实际是一个富有苏轼气质的周瑜。
5、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一个苏轼式的周瑜?
周瑜
苏轼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东吴都督
功业有成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
黄州团练副使
功业未成
三、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自己的失意呢?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际遇充满了无奈
命运坎坷,仿佛在梦中一般;人生短暂
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时,面对永恒的江月并未唏嘘感叹,而是从人生短暂中悟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无限的自然美景,这更是一种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
走进

走进

走进

走进


历史——通古今而观之
江山——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
英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自我——谁能慰我孤独
请你在下列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段话

①“江、月”对苏轼人生的作用
②苏轼的赤壁与人生的赤壁
③苦难与超越
④生命的漂泊与安顿
四、课堂练笔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
――人生的苦难与超越
温馨提示:语文课让我们看到、听到、感悟到他人心灵深处的风景,并启迪我们审视生命。
学习目标: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在的脉络。
品味语言,感知语言内蕴,体会艺术手法。
理解苏轼,探讨今天学习苏轼对我们人生的意义。
学习重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作者思想的把握。
学习难点:如何深度理解文本并感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方法:认真阅读诗歌,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意蕴,并写出来;勇于展示,感受表达与分享的快乐;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落到笔上,清晰准确表达。
学习过程:
一、自问引思(感知形象,倾听声音)
这个环节,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诗歌、查阅注释,自我完成预设问题。独立完成后,请你认真思考,还有哪些疑惑问题,需要课上交流解决。
问题与思考一:
1、阅读诗歌,写出大意。(参照书本注解、查阅相关资料)

2、分析诗歌,梳理内容。
(1)以“走进――”为线索,你能梳理出作者的心路历程么?(提示:可分四部分)
走进历史-通古今而观之
走进江山-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走进英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走进自我-谁能慰我孤独
(2)概括诗歌,整体感知。
通读阅读诗歌,你看到一个什么形象,听到一个什么声音?请你做出有独立见解的表述。

二、互问明思(赏析语言,探究观点)
所谓见仁见智,诗无达诂。下面的问题也许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艺术的鉴赏却有章可循。请写出你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鉴赏文字。我们相信,每一次的认真思考,都是自我的提升与超越,每一次的同伴交流,都使你的思想走向丰富和完善。
问题与思考二:
(1)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

(2)“一时多少豪杰”,作者心中涌过的豪杰,你能用排比的方式列出么?

(3)“遥想”句有什么丰富内涵?

(4)有人说,最后一句表现了苏轼的消极,你如何看待?

三、追问深思(感受时代,感悟心灵)
文字背后有历史,文字深处是心灵。走进诗歌深处,就是走进诗人生命的深处,就是走进历史的深处。知人论世,方能持论公允。为了深入理解本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
问题与思考三:
(1)你能介绍一下苏轼的经历并评价词人么?

(2)你能列出一些名家对词人和词作的评价么?

四、切问成思(丰富视野,启迪思想)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人因学识而厚重,因心灵而伟大。和一颗伟大的灵魂接触后,相信同学们的内心必定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请你把本节课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有自己个性的书面文字。
问题与思考四:
(1)读完此诗,请你对黄州时期的苏轼说一段话

(2)请你在下列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段话
①“江、月”对苏轼人生的作用
②苏轼的赤壁与人生的赤壁
③苦难与超越 ④生命的漂泊与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