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Ⅰ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5、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昼弧、夜弧的概念,知道如何利用昼弧、夜弧计算昼长和夜长;
⑵、能在简单的光照图上计算昼长和夜长;
⑶、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原因。
㈡、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⑵、通过展示两分两至日光照图,增强学生对光照图的认识,让学生归纳两分两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⑶、通过动画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⑵、通过从简单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标准是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教材编者从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开始,之后再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其编排的脉络是先自转运动基本特征 自转的地理意义 公转运动特征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公转的地理意义。正文简短,安排较多的阅读材料和大量的活动,对地球运动的自转意义一笔带过,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表述不明确,试图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来“发现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地区差别,过分高估了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给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带来较大的困难。
本节课内容是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初中地理对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地理意义浅显的介绍,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高中教材又把它安排在地球的基本运动特征、自转地理意义和黄赤交角之后,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之前,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学习地球昼夜更替这部分内容时,必然牵涉到对光照图的认识,一般是以两分两至日的光照图为例,也就必然认识到两分两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不难,也能轻易理解直射点的移动是造成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当然是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学情分析
学生初三停学地理一年,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又是在初一所学,学的的时候本来就浅显,加上时间隔得久,所以,学生的基础很差,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几乎没有任何映象。学生由初三刚到高一,对高中学习有一个适应过程。地球的运动是整个高中地理最难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加上我们安化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地理专业老师缺乏,初中地理课多由其他老师兼任,造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局难。
4、设计思路
首先,由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知道白昼和黑夜在不同季节有明显的变化,从而导入新课——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通过展示四幅光照图来复习不同的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的纬线,暗示学生直射点的移动是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为开展后面的教学埋下铺垫。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掌握昼弧、夜弧的概念,知道在简单的光照图上怎样计算昼长或夜长。再次,通过展示两分两至日光照图及视频短片,由学生归纳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强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合作性。第四步,展示动画——《极地俯视图》来巩固学生所总结的知识,接着,要求学生填写配套资料上的《要点知识梳理》,进一步落实基本知识点。第五步,通过活动的形式总结出:不同纬度昼夜变化幅度大小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长和夜长的关系两个规律,升华前面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基本知识点,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讨论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这一关键因素。明确直射点的移动是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分钟) 【展示问题】⑴、我们梅城地区,夏天和冬天相比,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是否相同?⑵、“新一村”购物广场,夏天时,它的营业时间7:00—22:00,冬天的营业时间是8:00—21:00点,请你说说,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①、考查学生是否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②、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要善于观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科学观念。
复习旧知(6分钟左右) 【展示图片及问题】活动(一):读图,请判断下列各图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⑵、教师在学生完成问题一后,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描出活动(一)中四个点的位置。 ⑴、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回答。⑵、学生动手描点。强调:如果独立完成有困难,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求教。 ①、复习旧知,再次熟悉特殊日期的光照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②、训练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为下面教学昼夜长短的变化作铺垫。
讲授新知(30分钟) 【展示问题与图片】⑴、活动(二):阅读教材P23《晨昏线》,完成下列任务:①、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弧?②、如何来确定B地昼长、夜长?⑵、读上图,思考:①、B点的昼长为多少小时?夜长呢?②、C地的日出时间是几点?日落时间呢 ⑶、针对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教师讲解,并把上述侧视图转画成立体图,教师在立体图上讲解(板画)。 ⑴、学生自学教材,回答上述问题。⑵、学生合作,自主完成思考题。 ①、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光照图,复习旧的知识,运用新的知识。③、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活动㈢: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展示图片】⑴、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太阳直射哪个纬度?②、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③、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④、北半球昼长最大值出现的日期是哪天?为什么?【展示图片】⑵、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太阳直射哪个纬度?②、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③、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④、北半球昼长最大值出现的日期是哪天?为什么?【展示图片】⑶、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太阳直射哪个纬度?②、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③、还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教师在展示两分两至日光照图时,要提示学生时刻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相结合。 ⑴、学生读图,自主回答问题。对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交流。⑵、学生读图,独立完成问题。⑶、学生读图,独立完成问题。 ①、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两分两至日光照图,为归纳全球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作铺垫。②、理清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
⑴、展示视频:动态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南半球呢?②、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到赤道时,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南半球呢?⑵、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直射点位置的变化。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在板画上讲解。⑷、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填写配套资料《学海导航》P17要点梳理2。 ⑴、学生观看视频与与板画,并思考问题。⑵、学生听讲后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⑶、学生练习。 ①、由静态转入动态,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的展现昼夜长短的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的信心。②、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③、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巩固基本知识点。
【教师展示幻灯片】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㈠、纬度变化规律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情况与此相反。⑵、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情况与此相反。⑶、春秋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㈡、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为6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的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 学生记忆 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点。
【展示图片】教师点击演示动画 学生观看并回顾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进行图形的转换训练,进一步熟悉俯视图,进一步落实基本知识点。
【展示问题及图片】读图,回答:⑴、比较冬夏至日赤道、40°N,北极圈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大小。⑵、比较40°N与40°S的昼长与夜长的关系。 学生看图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升学生能力。
课堂总结(2分钟)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情况,进行知识归纳。 学生听讲。 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得失。
课堂练习(5分钟) 【展示问题】1、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旗时间随日出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下列节日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C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六一儿童节 D、国庆节2、10月1日,下列四地中,昼长最长的是(D )A、广州 B、上海 C、哈尔滨 D、海口 3、下表为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时间,四地所处的纬度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地点甲乙丙丁白昼时间(小时)5101524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C、乙、丙、甲、丁 D、乙、甲、丙、丁【走近高考】(09广东)读图,回答下题。(双选)14、若图中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C D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学生练习 落实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学生自信心。
教学反思:
1、本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其优点是直观、形象,课堂容量大,其缺点是前后知识点的转换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而传统的板书、板画往往被老师抛弃。本人在教学实际中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重视板书、板画,克服了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
2、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还是要以落实基本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只有知识落实了,才能谈能力的提升。本节课,对知识的落实是很到位的。
3、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何时什么内容应该由学生合作完成,什么内容学生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考量。本堂课有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但都没有落到实处,考虑到时间关系,实际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讲解的方式完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