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12: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十六国
南朝梁齐东晋西
晋宋陈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温故知新东汉末年魏蜀吴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1、背景:一、淝水之战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83年前秦:80万──东晋:8万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时间:交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起因:前秦意图统一全国2.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特点:以少胜多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内部团结,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长途跋涉以逸待劳…………释疑解惑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八万兵力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争的正义性)、战术的得当(正确的领导)等等。北魏统一1、民族:3、统一时间:4、影响:2、政权名称:北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1、北方的统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习俗仍保持 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孝文帝汉化措施序号标注法①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移风易俗②③④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思维点击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各抒己见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以史为鉴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1.对改革开放2.对民族关系 我国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各民族要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西魏     北朝政权更迭表
东魏     北魏北齐北周南




立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以史为鉴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1.对改革开放2.对民族关系 我国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各民族要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1 背景:
2 民族交融的表现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等方面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3 民族交融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放牧图》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文化艺术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心理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3 民族交融的影响(1)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1.下图三幅画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课堂练习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c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B课堂练习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D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C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B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A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