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独立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PPT课件、米尺。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材53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小动物听说动物游乐园对外免费开放了,小动物们就特别高兴,都想去动物游乐园玩,今天呢,长颈鹿大哥就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来到了游乐园,动物园的小动物们可多了,都有谁呢?(学生自由回答)小动物们争先恐后的往里面跑,小兔、小猫、小刺猬、小松鼠都进去了,可是长颈鹿却被小狗保安给挡在了门口,怎么回事呢?
学生自由回答:小狗保安说:“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
教师:那么1米是多长呢?看来我们还真要好好认识一下1米有多长。(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
2、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a. 谁能用手指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b.用尺子量一量橡皮的长度。(0刻度线要和物体的左边对齐)
c.谁愿意用尺子量一量我们教室有多长?
d.教师:要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太麻烦,就要用到小狗保安说到的米。`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
教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玩游戏,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游戏来认识1米有多长好吗?
教师示范:(课件3)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小信封里准备了这样的小贴纸,小贴纸的边长是1厘米,老师把小贴纸贴在这样的纸板上,这是几厘米…,(从左边对齐开始贴)那老师想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1厘米1厘米的往下贴,你会贴吗?
那老师就请3个同学为一小组,1厘米1厘米的贴出10个,那我们在合作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那同学们在动手活动的时候就要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有秩序的完成。点名一个小组接着完成老师贴的。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打开1号信封,把你们的小贴纸取出来,让你们组的同学看看,然后一个同学负责黄色纸板,一个同学负责贴,一个同学负责取。
教师:这些小贴纸连接起来是几厘米?我们继续这样一个一个贴下去,你有什么感觉呢?为了贴起来更快更方便些,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一条小贴纸,它的边长是10厘米。
那接下来拿出2号小信封里的小贴纸,我们接着刚才贴的1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贴。
汇报:黄纸板上一共贴了多少厘米?(100厘米)
2、认识米尺。
人们在生活中实际测量的时候,为了测量更加方便更加准确制作了米尺,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老师也给每个组准备了一把米尺,把你们自己做的1百厘米长的纸条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米尺比一比,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同学们刚才就做了一把米尺,你们自己做的这把米尺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把米尺上面有什么区别呢?(有数字,0刻度)那用这样的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更加标准了。
3、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
师:那你能用手笔画1米有多长?(学生用米尺量)1厘米有多长吗?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活动(一)
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
活动(二)
a. 小组合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从脚能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让学生估计),再和米尺比一比、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老师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点一组上台示范,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出色,三个人合作就做出了一把米尺,老师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出色。
b.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c.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门高约2( ) 一拃长约15( )
黄瓜长约20( ) 橡皮长约3( ) 老师身高约175( ) 树高约10( )
2、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有多高?(课件6)
3、量一量黑板有多长。(课件7)
4、练一练。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12)
五、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