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 19 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前秦的疆域
2、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淝水之战:谢安和宾客们下棋。
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风声鹤唳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结果原因分析:
(1)前秦方面:
①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尖锐(根本)。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③前秦军队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2)东晋方面: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4、影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阴山山脉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米-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
2、改革背景: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即北魏道武帝(386年-409年在位),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相关史事: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她的影响,孝文帝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改革内容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保守势力强大;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利于控制中原。
为什么迁都洛阳?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迁都理由:
(1)虽实现局部统一,但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
(2)平城接近故土,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改革阻力大;
(3)洛阳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建都之地,有利于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材料二:
《孝文帝出行图》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材料三:
材料四: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材料五: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民族交融的趋势: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边境汉人《放牧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生产方式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2.表现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骑马
社会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汉方主要通用语 ;西北乐器、歌舞传入中原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沿袭汉族
的统治方式——君主专制制度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土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国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2、民族交融的影响:
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
2、改革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改革的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2、民族交融的意义
课堂练习:
B
C
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2、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