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22: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
民族交融的史实。
2. 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 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学习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魏蜀吴西

十六国前秦曾短期统一 东晋383年淝水之战宋齐梁陈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 北朝 南朝政权分立,战乱频繁(尤其是北方)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交融主要以汉族为中心。
普遍情况下,民族交融就是:
1、从经济角度讲,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社会形态角度讲,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名词解释观察与思考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南方: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一、淝水之战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交流讨论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战线过长。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耕游牧农
耕边境汉人《放牧图》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士大夫在烧烤汉人胡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木兰北魏骑兵俑鲜卑族泥人出土物拓拔珪 鲜卑族,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以游牧
为生,逐水草而居,能捕捉六畜,善骑射。
386年建立北魏,都城为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会怎样做?民族状况比较表交流讨论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五岁即皇帝位。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由于冯太后是汉族人,对孝文帝从小就实行汉化教育。所以孝文帝自幼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措施:﹙1﹚迁都洛阳请结合材料分析迁都原因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
纥干山头(在今山西大同市)冻杀雀,
何不飞去生处乐! 平城洛阳③提示:从地理环境、巩固政权等方面考虑交流讨论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地理环境的恶劣: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洛阳的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课堂小结[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二史海泛舟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材料五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 材料四材料六史海泛舟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
风气。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1、在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必
须”,从这两个特殊的字眼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2、孝文帝这些汉化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为什么?3、以史为鉴:在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中,哪些措施仍然值
得我们学习?语言方面推广普通话礼法方面尊敬孝顺长辈强制性汉族汉文化先进交流讨论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2、措施:﹙1﹚迁都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汉化措施 (1)增强了北魏实力;
(2)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3、影响: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匈奴”、“氐”这些民族呢?如果没有,那上哪去了?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孝文帝这么做值得么?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及其改革呢?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拓展提升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
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交流讨论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方式
(1)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3)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3、意义(1)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
基础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复习总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练习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练习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练习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 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