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0 22: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实验学校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练习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
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2.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
3. “不畏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
A. 商鞅 B. 苻坚 C. 曹操 D. 北魏孝文帝
4.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发群臣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5. 某班的刘姓同学,在阅读家中族谱时惊奇地发现,他们家族是在494年随帝南迁的“独孤”姓贵族,其后族人与汉女通婚,改为刘姓。这一家族的变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管仲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商鞅变法 D. 祖逖北伐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接受汉人文化
C.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加速北方的封建化进程
7. 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事件,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曾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长安 B. 洛阳
C. 建康 D. 燕京
8. 下表是小明整理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结果应是( )
A. 推进大一统格局 B.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 加快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 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
9. “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旧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
A. 地方建立县制 B. 实施汉化政策
C. 创立科举制度 D. 册封鲜卑贵族
10. 解读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改穿汉服 D. 改说汉语
11. 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光武帝
12.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中原人民南迁
13. 掌握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要求,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北方统一 B. 民族融合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14. 在北魏孝文帝内迁中原后,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 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 民族大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
D. 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6. 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双方是( )
A. 前秦与东晋 B. 前秦与西晋
C. 北魏与东晋 D. 北魏与西晋
17. 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与汉族贵族联姻 B. 学习汉族的礼法
C. 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用汉语、穿汉服、姓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许多汉化政策,你认为这些汉化政策能够推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B. 顺应了北魏地主阶级改革的时代潮流
C.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D.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19. 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迁都洛阳
B. 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20.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历代帝王进行制度改革的目的是( )
A. 保障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二、综合题
21.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不可不读中国历史》
材料三 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所说的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变法的哪一条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上两次改革有何相同的历史作用?
(4)从上述改革中,你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22.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兰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BDAB 6-10 CBDBD 11-15 CCBCC 16-20 ABBAB
二、综合题
21.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缓解北魏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维护北魏的政权。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改革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要善于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要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畏艰险等。
22.(1) “A城”:洛阳。原因:冲破守旧势力的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措施: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4)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