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面积的初步认识
课 型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 具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及教学随笔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学生感受并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2、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然后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给你的比较方法起名字。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2、智力闯关。
四、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师: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
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生:重叠法。
汇报: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学生汇报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及教学随笔
板书设计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剪拼法、重叠法、划分小正方形、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