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及其分类、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3)教学目标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2’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学生了解并可提出问题 通过教师的说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举例说明,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关注。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3’ 投影:【提问】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授:内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6’ 【总结点评】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例表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1、让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2、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3、通过教师点评,让学生更加明了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新授:(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10’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P36—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归纳总结10’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主发言,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教师提醒(注意点):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学生归纳:(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1、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教师提醒”,指出学生容易出错、或不太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过好知识关。
学以致用7’ 举例分析1、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上主要山脉及海洋等地形单元的形成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点评】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1、提高学生支运用知识的能力;2、让学生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与成因。
课堂总结2’ 投影:三个知识点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一起回答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加深印象。
四、教学反思
1、前一部分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要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板块的边界类型的判断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要多给时间让学生结合板块的运动方向加以理解、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