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30厘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的身高是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长度单位的表象,引导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由此体会建立长度单位表象的重要性,同时,在选择不同长度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为利用已有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积累经验。
⊙练习拓展
1.完成教材9页8题。(课件出示题目)
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1)数学书长26米。( )
(2)灯管长50厘米。( )
(3)房间高3厘米。( )
(4)字典厚6米。( )
(5)大树高8米。( )
(6)教室长10厘米。( )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10页10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1)第一幅图中的长度是5厘米,对吗?(不对,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
(2)第二幅图中的长度是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3)第三幅图中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对吗?(对,接近5厘米可以说大约是5厘米)
3.完成教材10页11题。
量一量,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
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先提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用“厘米”作单位的?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用“米”作单位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布置作业
教材10页9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
(2)借助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