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及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并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温度的情境下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温度的情境下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温度计教具、学具[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我国有个神奇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怎么回事呢?
同一个地方,同一天温差是很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温度的问题。
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索学习新知。
1、探索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及读法。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了解一天的温度呢?(天气预报)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
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收集了北京的气温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仔细观察这两个温度,有区别吗?那这两个温度该怎么记呢?(学生汇报,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通常我们在表示零下温度时要在数字前加一个这样的符号,这里叫负号。而零上的温度在数字前要加一个这样的符号,这里叫正号。但为了方便,正号可以省略不写。依照这样的方法,-3℃该怎么记呢?-8℃呢?8℃呢?10℃呢?
这两个温度分工不同,一个记录了北京一天的(最低气温)、一个记录了北京一天的(最高气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照这样,选一个你喜欢的城市,把这个城市的温度读给你的同桌。
2、认识温度计,理解零下温度的意义。
⑴通过天气预报我们了解了几个城市的气温情况,那我们现场的温度有多少度呢?猜猜看。老师要想知道谁猜的更准有办法吗?
⑵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认识温度计
当温度降到0℃时你有什么感觉?用动作告诉我。是呀,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那-5℃呢?你会怎样?这次大家蜷缩的更厉害了,怎么回事呢?更冷了,那比0℃低了多少?那-20℃呢?那30℃呢?
那到底是多少度呢?(出示温度计)谁来读出这个温度?
(4)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温度计,还有什么发现?有两个10,这是怎么回事呢?
⑸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温度计,多少度呢?它比0℃?
3、温度高低的比较。
收起你们的温度计,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我们一起来看,哪个温度高呢?(比较两组零上温度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呢?(比较两组零下温度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呢?
三、练习应用
了解了温度这么多知识,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一起来看。
⑴、选一选。
①、西安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
A、 -8 ℃ B、 8 ℃
②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是( )。
A、15 ℃ B、 37 ℃
⑵、连一连。
水中的鱼 冰箱中的鱼 红烧鱼
60℃ 20℃ -10℃
⑶、辨一辨。
清晨,大雪纷飞,淘气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瑟瑟发抖,他想:今天该有10℃吧!到了学校他赶紧喝了一杯-5℃的开水。课间活动,淘气玩得可高兴了,满头大汗,他想:我现在的体温该有50℃。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那么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见过带负号的数呢?(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应用的事例)同学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能用一个温度说说吗?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保持这样的高温,但自己的体温可要正常呦。
自评:
《温度》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这一章节的第一课时,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考虑了一下几方面的内容: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通过温度这一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产生负数的必要性,在出现“零上”和“零下”两个温度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区分、记录的方法,使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体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2、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拨温度计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地比较,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负数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