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游戏》的说课稿
霸州市第一小学 单宏伟
一、教材说明: 《变色游戏》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围绕着颜色的变化,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本课设计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2、能力目标;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辨别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物质。难点:通过趣味活动,指导学生探索神秘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四、教学准备:
淀粉、水、碘酒、玻璃棒、烧杯、滴管、药勺、水槽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四个部分:1、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2、延伸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3、形成科学概念;4、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本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住,亲手做过的,才真正理解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体验活动。这样,学生将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四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 观看《鲁迅先生的信任》的视频,引出课题——燃烧的秘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逐渐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以一种探究的心理重新审视这个生活中常见但又被忽视的科学现象,也为后面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二)、延伸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1、观察将白纸浸泡到稀释的碘酒溶液中,写有“我爱科学”的字迹立刻浮现出来。导入白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浸泡白纸的水是放了少量碘酒的水,当这两种物质遇到一起时他们就会变色,从而得出变色的原因。(设计意图:学生的前概念只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并不完善,有时候甚至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这个环节,通过对比实验和对高锰酸钾这种溶解后有色的物质的观察,将学生的前概念进一步深化,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将经验升华为科学知识。)
2、观察淀粉滴入碘酒后变成蓝色的状况时,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已经变成蓝色的淀粉不具有可逆性,已经产生了新物质。(设计意图:这时学生要将自己原有的经验与现实进行比较,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虽然学生观察到同一事实,但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变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矛盾激发了,孩子们就会发现运用刚建构的概念解决不了眼前的现象,引发了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建构新概念的兴趣。) ?
(三)、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
切开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变色?怎么让切开的苹果不变色?1、让学生整理一下所获得的信息:物质的变化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2、布置作业:回家后你可以尝试用植物汁液试制密信。 (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应用是对概念建立的反馈,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同时,也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对于概念的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这些课后小实验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