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基础梳理单元通关真题体验基础梳理
知识储备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小农经济的形成;士阶层活跃起来;学术下移)。(2)诸子百家:有教无类性本善君舟民水无为而治非攻(3)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直接原因: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①思想组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汉武帝②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中央集权);宣扬“ ”,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针对加强君权);“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维护统治秩序)。
③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3.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思想糅入儒家思想)趋势发展。君权神授(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二程”、 (理学的集大成者)。②思想:朱熹格物致知(3)陆王心学:
①代表:陆九渊、王阳明。②思想:心致良知(4)评价:
①宋明理学将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融进了天理之中,是中国儒学的大发展,标志着儒学思想的成熟。
②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代表:黄宗羲唯物主义(2)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蔡伦毕昇唐末(2)天文学
①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著作:战国时期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③天体测量:石氏星表元代(3)数学
①春秋战国: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元代:出现珠算法。
(4)农学著作
①北魏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革,其中《农器图谱》记载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齐民要术(5)医学
①西汉《 》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誉为“万世宝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张仲景被誉为“医圣”。
③明朝李时珍的《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6)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数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于经验总结。
②主要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的甲骨文。
③统一:秦始皇统一使用文字 。
④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趋势是由繁到简。小篆(2)书法王羲之(3)绘画张择端3.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代表作是 的《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①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
《二京赋》。现实主义屈原(4)唐诗:
①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 ”的美誉。
②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③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宋词:
①豪放派: 、辛弃疾。
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6)元曲:
①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诗仙苏轼(7)明清小说:
①背景: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②特点:通俗章回体;第一次歌颂商人;批判现实。
③成就:“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西游记》和《红楼梦》)、“三言”“二拍”。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戏曲发展历程
①源头:“傩戏”。
②形成:两宋南戏。
③成熟:元朝元杂剧。水浒传④百戏之祖:昆曲。
⑤国粹: 。(2)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①形成过程:②特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③地位: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京剧单元通关
补漏查缺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诠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促成了(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A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双百”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出的,B项错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C项错误;题干说的是“各个阶层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重心在思想,D项错误。2.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这一思想内涵的是( )
A.“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析:A 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A项正确;B、D两项属于老子的学说;C项属于孔子“礼”的范畴。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A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D项错误。4.“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一种相互转换,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和“君舟民水”,并没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要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同样没有辩证法的观点,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等,也没有辩证法的主张,D项错误。5.《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析:C “取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乐才能没有邪念”,这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俭的观念属于墨家,故B项错误;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罚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治,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道”的观念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6.有学者对两汉社会观念中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发现“仁”“礼”
“信”出现频次最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文化开明政策的推动 D.儒学官学地位的确立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两汉时期,“仁”“礼”“信”成为主流思想,不是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信息,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并不是实行文化开明政策,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导致两汉社会观念中“仁”“礼”“信”等有关儒家思想的词汇高频率出现,D项正确。7.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A 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的兴办,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材料主要涉及太学,B、D两项错误;官立学校早已出现,C项错误。8.命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解析:C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B项“唯一参考”说法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9.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 )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解析:D 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即格物致知。10.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C 依据题干中“道德本性”“物欲牵蔽”,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正确。11.明朝后期,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下列主张属于他的是( )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12.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C 本题关键信息: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开朴实学风先河。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1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解析:A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14.“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解析:D 题干表明这种“解放性的发明”出现于宋朝,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可知“解放性的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5.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火药的发明
C.纸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解析:B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的一面,故选B项。16.《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经成功地实施过肠胃部分切除手术,但没有细节描述。后世小说中也有华佗“刮骨疗毒”和计划对曹操实行开颅手术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文学资料毫无历史价值 B.文学作品中的神化色彩
C.权威史书记载不足为信 D.华佗擅长医治外科疾病解析:D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华佗擅长医治外科疾病,故D项正确。1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这一诗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不断求索。诗人用整个生命熔铸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他是( )
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A18.下列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是( )解析:A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所以根据题目要求,A项正确。19.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
A.描绘山水,讲究布局 B.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C.诗书画印,素养齐全 D.表现个性,蕴含精神解析:D 材料“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说明文人画突出的是内在的精神,故D项正确。20.京剧艺术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它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D二、非选择题
21.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伦理信仰:忠、孝。主要措施: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2)出发点:责任感和使命感。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3)新内涵: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答案:(1)变化: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发展到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繁荣。
(2)表现: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影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火药有利于军事革新,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为资产阶级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提供了便利。真题体验
检测效果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主张出自(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B2.(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主张变法革新,受到秦国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学术流派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3.(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2018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代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BBD5.(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倡导“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 B.黄宗羲 C.顾炎武 D.李贽C6.(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末清初顾炎武也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这两句话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解析:B 材料强调社会责任,B项符合。7.(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
A.道德修养 B.君主专制
C.科学真理 D.经世致用解析:A 朱熹与王阳明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两者强调的“人伦”“良知”均是儒学道德的体现。8.(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推动武器变革的主要是(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火药
9.(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假借谈狐说鬼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清代短篇小说集是( )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DB10.(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1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主要是( )
A.京剧演员 B.越剧演员
C.粤剧演员 D.黄梅戏演员BA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小农经济的形成;士阶层活跃起来;学术下移)。
(2)诸子百家:
派别
代表
主要观点或贡献
儒家
孔子
“仁”的思想(思想核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
道家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庄子
宣扬天道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3)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直接原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①思想组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②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中央集权);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针对加强君权);“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维护统治秩序)。
③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3.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思想糅入儒家思想)趋势发展。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二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思想: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陆王心学:
①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②思想: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穷理只需内心反省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4)评价:
①宋明理学将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融进了天理之中,是中国儒学的大发展,标志着儒学思想的成熟。
②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代表:
代表
著作
主要观点
李贽
《焚书》《藏书》
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天下郡国
利病书》
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王夫之
《读通鉴论》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理在气中”
(2)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表现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约12世纪传到欧洲
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在军事上广泛使用;14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西欧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2)天文学
①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著作: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天体测量:
东汉张衡
发明地动仪,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 000多年
唐代僧一行
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
制出“简仪”,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3)数学
①春秋战国: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元代:出现珠算法。
(4)农学著作
①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革,其中《农器图谱》记载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誉为“万世宝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张仲景被誉为“医圣”。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6)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数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于经验总结。
②主要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的甲骨文。
③统一:秦始皇统一使用文字小篆。
④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
魏晋以前
自发阶段
①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②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魏晋以后
自觉阶段
①楷书的实用价值高
②行书兼备审美和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草书的笔画简约、审美价值高,代表有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④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
⑤明代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3)绘画
时代
画种
绘画风格
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及特点
新石器时代
岩画
质朴粗犷
战国、汉代
帛画
神秘浪漫
魏晋
文人画
凸现个性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
顾恺之“以形写神”
唐代
画种
丰富
雍容华贵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吴道子“吴带当风”
宋元
文人
山水画
注重意境
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
马远、夏圭“残山剩水”
世俗画
市井生活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
文人画
不拘成法
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民间
绘画
木刻版画、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
3.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①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③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宋词:
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6)元曲:
①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7)明清小说:
①背景: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②特点:通俗章回体;第一次歌颂商人;批判现实。
③成就:“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三言”“二拍”。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戏曲发展历程
①源头:“傩戏”。
②形成:两宋南戏。
③成熟:元朝元杂剧。
④百戏之祖:昆曲。
⑤国粹:京剧。
(2)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①形成过程:
萌芽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繁荣
“同光十三绝”
走向世界
民国梅兰芳
②特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③地位: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诠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促成了(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学技术的发展
2.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这一思想内涵的是( )
A.“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天法道,道法自然”
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4.“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有学者对两汉社会观念中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发现“仁”“礼”“信”出现频次最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文化开明政策的推动 D.儒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7.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8.命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9.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 )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10.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李贽
11.明朝后期,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下列主张属于他的是( )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4.“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15.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火药的发明
C.纸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
16.《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经成功地实施过肠胃部分切除手术,但没有细节描述。后世小说中也有华佗“刮骨疗毒”和计划对曹操实行开颅手术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文学资料毫无历史价值 B.文学作品中的神化色彩
C.权威史书记载不足为信 D.华佗擅长医治外科疾病
1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这一诗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不断求索。诗人用整个生命熔铸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他是( )
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
18.下列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是( )
19.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
A.描绘山水,讲究布局 B.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C.诗书画印,素养齐全 D.表现个性,蕴含精神
20.京剧艺术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它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
21.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
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
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
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主张出自(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主张变法革新,受到秦国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学术流派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3.(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2018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代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5.(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倡导“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 B.黄宗羲 C.顾炎武 D.李贽
6.(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末清初顾炎武也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这两句话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7.(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
A.道德修养 B.君主专制
C.科学真理 D.经世致用
8.(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推动武器变革的主要是(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火药
9.(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假借谈狐说鬼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清代短篇小说集是( )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10.(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1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主要是( )
A.京剧演员 B.越剧演员
C.粤剧演员 D.黄梅戏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