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专题复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专题复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1 08:04:13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基础梳理单元通关真题体验基础梳理
知识储备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潮的萌发
(1)目的:寻求富国强兵、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
①林则徐:编译出《 》《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提出“ ”。
(3)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具有启迪作用。四洲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容: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
(2)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评价:“中体西用”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
制度。
3.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①代表: 、郑观应等。
②主张:在经济上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王韬(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新学伪经考天演论(3)历史作用
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4.新文化运动
(1)背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
(2)基本概况: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后改名为《新青年》。
②指导思想:前期为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④基地与主要阵地: 为基地、《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3)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 ,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影响:
①实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②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道德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历程
①1918年,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影响
①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②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李大钊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理论
①提出:1905年《民报·发刊词》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②内容:民权主义③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新三民主义理论
①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联俄、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②内容:联共③评价: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毛泽东思想
(1)形成过程:新民主主义论(2)武装全党: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思想发展:
①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思想精髓: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5)评价: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邓小平理论
(1)发展脉络:解放思想邓小平理论(2)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历史作用: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的根本利益。人民(2)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 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2单元通关
补漏查缺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解析:A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书籍是《海国图志》,A项正确。2.“《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
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解析:B 根据材料“《海国图志》”“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著有《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从此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清朝封建统治,用的材料是(  )
A.西方先进科技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民主科学思想解析:A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实现“自强”“求富”。4.“东洋日本,近亦遣人赴英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造轮船张本,不数年亦必有成。……独中国狃(拘泥)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遂可雪其耻乎?”从中可以得出洋务派(  )
A.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积极抵御外来侵略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看到中国落后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以日本为正面事例,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即材料仅仅是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体”,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洋务派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D项正确。5.“首在振兴丝茶二业,裁减厘税,多设缫丝局,以争印、日之权。”材料反映的是(  )
A.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B.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主张
C.魏源等经世派的主张
D.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主张解析:A “振兴丝茶二业,裁减厘税,多设缫丝局,以争印、日之权”主要反映了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思想,属于早期维新思想,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涉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项错误;魏源只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C项错误;康有为等维新派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主要主张政治改良,D项错误。6.他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有人形容他是跪着造反,他是(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解析:C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C项正确。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解析:C 实行三民主义是革命派的主张,A项错误。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B项错误。不管是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制还是革命派主张的民主共和,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C项正确。建立共和政体是革命派的主张,D项错误。8.《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解析:B 根据材料“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自己充分发展”等信息可以判断出结论。9.如图是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部图。下列言论,属于该杂志提出并倡导的应是(  )
A.“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B.“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C.“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解析:C 依据题中信息民国四年、敬告青年等,可知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故正确答案为C项。10.“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方面的内容,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1.1918年,山西省在省长阎锡山的推动下开展教育改革,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这一改革的背景是(  )
A.辛亥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析:B 根据时间“1918年”、关键词“白话”即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它促进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12.李大钊曾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此时李大钊(  )
A.认为俄罗斯文明优于东西文明
B.赞扬俄国十月革命
C.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充分准备
D.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解析:B 材料中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西洋文明“疲命于物质之下”,说明东西方文明都有其弊端,“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说明俄罗斯文明可以融会贯通东西方文明,并非认为俄罗斯文明优于东西文明,A项错误;此时所谓俄罗斯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救世界之危机”,可以看出李大钊推崇、赞扬俄国十月革命,B项正确;李大钊此时对俄国十月革命所持赞扬、欣赏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其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充分准备,也不能说明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C、D两项错误。1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工农运动的推动解析:B 由材料中“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可知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选B项。14.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
A.反对学习欧美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解析:C 由材料中“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民生困苦,社会革命即将爆发。这反映孙中山认识到欧美国家贫富差距等社会流弊,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C项正确;A项“反对”说法错误,应是主张学习;B项指的是民权主义,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帝国主义,D项错误。15.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清朝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解析:C 据民国国家为国民所公有,民国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知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故C项正确。A项是民族主义的内容,D项是民生主义的内容,B项与题意无关。16.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B 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此时与辛亥革命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密切相连,体现了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故D项错误。17.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解析:C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加快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国家建设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没有涉及国际环境的改善及民主制度的完善,故B、D两项错误。1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据此可知,此时毛泽东已经关注(  )
A.农村农民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内部矛盾解析:A 材料表明毛泽东关注农民革命,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理论,B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提出的,C项和D项错误。19.《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析:D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D项正确。20.1987年,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说:“我们过去墨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的结果不好……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上述言论表明(  )
A.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唯一出路
B.改革开放的实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邓小平注重利用国际交流发展本国经济
D.民生问题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析:D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唯一出路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邓小平注重国际交流,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是人们的生活困难才迫使中央领导重新考虑问题,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 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1)据材料一,分析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答案:(1)认为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练兵方法优于中国。
(2)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变官制(变革封建政治制度)。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教育和政治制度)。(4)材料四中,“两先生”指什么?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答案:(4)民主和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5)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由表及里的发展
过程。2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材料一、二反映的革命道路或主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案:(1)道路或主张: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中共六大坚持“城市中心论”。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真题体验
检测效果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主张(  )
A.“耕者有其田”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解析:C A项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B项为维新思想,D项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2.(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演变,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解析:A 学习器物是开眼看世界及洋务时期,A项正确。3.(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中国有思想家认为西方之所以胜于中国,不仅在器械,更在于政教制度,“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由此可见,他主张(  )
A.中体西用 B.固守传统 C.维新变法 D.全盘西化解析:C 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属维新思想。A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B项反对向西方学习,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弊端。4.(2018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在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这反映了梁启超主张(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B.建立君主立宪制
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贵族共和制解析:B 由材料中“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可知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5.(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1896年《时务报》的创办
B.1905年《民报》的创办
C.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D.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D6.(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白话文原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在白话文推广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严复 D.胡适解析:D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A、B、C三项分别为洋务派、洋务派、维新派代表人物。7.(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嚣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解析:C 针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展开,反对专制、愚昧,反对旧道德,提倡西方的民主科学。8.(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中属于经济方面的主张是(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解析:C 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9.(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毛泽东思想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开始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 D.科学发展观CB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潮的萌发
(1)目的:寻求富国强兵、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
①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具有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容: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
(2)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评价:“中体西用”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
3.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②主张:在经济上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论证变法的必要性
谭嗣同
——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严复
翻译《天演论》
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变法维新的重要性
(3)历史作用
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4.新文化运动
(1)背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
(2)基本概况: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②指导思想:前期为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④基地与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为基地、《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影响:
①实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②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历程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影响
①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②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理论
①提出:1905年《民报·发刊词》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②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即平均地权
③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新三民主义理论
①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内容:
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③评价: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
(1)形成过程:
阶段
时期
著作
主张
萌芽发端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创造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形成体系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2)武装全党: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思想发展:
①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理论。
(4)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评价: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邓小平理论
(1)发展脉络: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明确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历史作用: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2.“《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
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清朝封建统治,用的材料是(  )
A.西方先进科技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民主科学思想
4.“东洋日本,近亦遣人赴英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造轮船张本,不数年亦必有成。……独中国狃(拘泥)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遂可雪其耻乎?”从中可以得出洋务派(  )
A.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积极抵御外来侵略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5.“首在振兴丝茶二业,裁减厘税,多设缫丝局,以争印、日之权。”材料反映的是(  )
A.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B.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主张
C.魏源等经世派的主张
D.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主张
6.他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有人形容他是跪着造反,他是(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8.《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9.如图是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部图。下列言论,属于该杂志提出并倡导的应是(  )
A.“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B.“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C.“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0.“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1.1918年,山西省在省长阎锡山的推动下开展教育改革,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这一改革的背景是(  )
A.辛亥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2.李大钊曾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此时李大钊(  )
A.认为俄罗斯文明优于东西文明
B.赞扬俄国十月革命
C.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充分准备
D.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工农运动的推动
14.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
A.反对学习欧美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15.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清朝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16.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1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据此可知,此时毛泽东已经关注(  )
A.农村农民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内部矛盾
19.《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20.1987年,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说:“我们过去墨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的结果不好……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上述言论表明(  )
A.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唯一出路
B.改革开放的实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邓小平注重利用国际交流发展本国经济
D.民生问题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 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据材料一,分析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
什么?
(3)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中,“两先生”指什么?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材料一、二反映的革命道路或主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主张(  )
A.“耕者有其田”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演变,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
3.(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中国有思想家认为西方之所以胜于中国,不仅在器械,更在于政教制度,“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由此可见,他主张(  )
A.中体西用 B.固守传统 C.维新变法 D.全盘西化
4.(2018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在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这反映了梁启超主张(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B.建立君主立宪制
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贵族共和制
5.(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1896年《时务报》的创办
B.1905年《民报》的创办
C.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D.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
6.(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白话文原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在白话文推广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严复 D.胡适
7.(2018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嚣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8.(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中属于经济方面的主张是(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9.(2019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毛泽东思想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2019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开始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 D.科学发展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