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梳理单元通关基础梳理
知识储备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 、水、岩石、生物、 、地形等。
2.循环类型: 循环、生物循环、 的物质循环等。
3.循环目的:进行 迁移和 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 。大气土壤水岩石圈物质能量整体【典例1】 (2019·广东6月学考)广东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网较密,河流径流量大,这些自然要素之间联系密切,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平衡性 D.特殊性解析:广东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网较密,河流径流量大,这些自然要素之间联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体性的表现。答案:A二、整体性表现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 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 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
(2)统一性: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的演化。有机物物质和能量 稳定演化统一其他各个要素【典例2】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1)~
(2)题: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解析:第(1)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能够生成有机物,A正确;具有平衡功能,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稳定,B正确;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C正确;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D错误。答案:(1)D (2)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 B.修水库
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解析:第(2)题,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节功能减弱,水旱灾害增加,D正确;植树种草、修水库能减少水土流失、水旱灾害,使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A、B错误;围海造陆对环境整体性发展利多弊少,科学论证条件下影响较小,C错误。答案:(2)D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体现:不同的空间尺度,规模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 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温度带2.陆地自然带:由气候、 和 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
分布。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基本一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植被土壤带状【典例3】 (2019·广东6月学考改编)某地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该地对应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①地中海气候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某地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气候区的植被,该地对应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答案:B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对比热量水分热量水分【典例4】 (2019·广东6月学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其中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诗句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经度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形成该诗句中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植被 C.热量 D.水分解析:第(1)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的是山地气候的差异,体现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山上山下桃花开放时间的差异主要是热量差异导致的。答案:(1)B (2)C三、非地带性现象
1.形成因素: 、 、 等。
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的内部形成。洋流地形海陆分布【典例5】 (2016·浙江4月学考)华北某一山区,在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在花岗岩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反映的是
( )
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解析:华北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山因土壤类型不同而生长不同植被,和自然植被不同,这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C 单元通关
补漏查缺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形成的新功能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解析:1.A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解析:2.B 地形、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3.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解析:3.A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提供叶绿素,平衡功能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故选A。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解析:4.B 5.B 第4题,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第5题,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6.A 第6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7.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解析:7.B 第7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8~10题:8.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9.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解析:8.B 9.A 第8题,根据四个地理现象和图示内容确定因果关系:植被覆盖率增大导致蒸腾作用加强,蒸腾作用加强可使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同时修建水库可使土壤水分增多和库区蒸发量增大。故选B。第9题,该图反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0.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增加 ⑤三角洲面积缩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解析:10.A 第10题,阿斯旺大坝可以防止洪水泛滥,负面影响有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三角洲面积缩小、海洋渔业产量减少。11.任何自然带都具备的特征是( )
①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 ②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③有典型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 ④占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11.B 地质环境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反映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气候和植被等综合要素,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呈带状分布。水分和热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植被和土壤都具有地带性分异规律。12.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 )
A.中国温带荒漠带
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俄罗斯苔原带解析:12.A 通过对比,中国的温带荒漠带气候干旱,生物群落比较单一,且地表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应该最脆弱和最不稳定,破坏后很难恢复。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5题:13.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寒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暖流
14.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5.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解析:13.A 14.B 15.B 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16.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17.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海拔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解析:16.B 17.C 第16题,由山麓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推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该山地纬度可能是25°N。第17题,南坡为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于同高度的北坡,其中热量差异为主导因素。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第18题:
18.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18.A 塞北与江南相隔数千里,诗词描述了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域景观特征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B.能使海洋污染范围变小,污染程度减轻
C.甲洋流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
D.乙海区附近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解析:18.A 第18题,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比较高,降水多;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低,降水少, 所以洋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根据题意A正确;能使海洋污染范围变大,污染程度减轻,B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C错误;乙海区为暖流,附近没有著名渔场分布,D错误。19.(2018·广东6月学考)近年来,西藏纳木错水面面积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
B.退耕还湖,生态系统改善
C.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D.蒸发减弱,水汽向外输送减少解析:19.C 近年来纳木错水面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C对。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水体深,不是面积增大,A错。湖区是草原牧区,没有耕地,B错。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多,水汽向外输送增加,D错。20.(2017·广东6月学考)下列景观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20.A 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纬度地带性;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带性;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经度地带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二、非选择题
21.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上升,水热条件随之发生变化,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带。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形成原因:A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脉阻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形成荒漠。(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解析: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形成流石滩的主要原因。答案:(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解析:第(3)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答案:(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析: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答案:(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22.读“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各自然带中, 和 (填字母)自然带相同,这两个自然带为 带; 和 (填字母)自然带不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此气候为 气候。?解析:第(1)题,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知,E位于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位于35°N~50°N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据图可知,F和G均位于大陆内部,均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植被类型不同,其中F为温带荒漠带,G为温带草原带。答案:(1)E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F G 温带大陆性(2)自然带由A→E→D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自然带从E→G→F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自然带由A→E→D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变化而导致热量的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自然带从E→G→F的变化,是随着距海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水分差异,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答案:(2)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3)图中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 。?解析:第(3)题,因南半球60°S~70°S地区没有陆地,因此也就没有自然带,即D自然带在南半球缺失。答案:(3)D 此纬度无陆地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
3.循环目的: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典例1】 (2019·广东6月学考)广东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网较密,河流径流量大,这些自然要素之间联系密切,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平衡性 D.特殊性
二、整体性表现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典例2】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2)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 B.修水库
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体现:不同的空间尺度,规模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由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基本一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典例3】 (2019·广东6月学考改编)某地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该地对应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①地中海气候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对比
分异
类型
形成
基础
形成的主
导原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典型
分布
伸展方向
更替方向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
沿纬线
东西
方向
纬度
变化
(南北)
方向
低纬
和北
半球
高纬
地区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
南北
方向
经度
变化
(东西)
方向
中纬
度地
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热量、
水分
海拔
沿等
高线
高度
变化
方向
中低
纬的
高山
地区
【典例4】 (2019·广东6月学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其中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诗句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经度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形成该诗句中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植被 C.热量 D.水分
三、非地带性现象
1.形成因素: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
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的内部形成。
【典例5】(2016·浙江4月学考)华北某一山区,在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在花岗岩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反映的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形成的新功能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3.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7.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8~10题:
8.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9.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10.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增加 ⑤三角洲面积缩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11.任何自然带都具备的特征是( )
①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 ②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③有典型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 ④占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 )
A.中国温带荒漠带
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俄罗斯苔原带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寒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暖流
14.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5.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17.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第18题:
18.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19.(2018·广东6月学考)近年来,西藏纳木错水面面积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
B.退耕还湖,生态系统改善
C.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D.蒸发减弱,水汽向外输送减少
20.(2017·广东6月学考)下列景观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
(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
(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
“挑战”。
22.读“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自然带中, 和 (填字母)自然带相同,这两个自然带为 带; 和 (填字母)自然带不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此气候为 气候。?
(2)自然带由A→E→D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自然带从E→G→F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3)图中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