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专题一 行星地球基础梳理单元通关基础梳理
知识储备知识点一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含义:宇宙间 的存在形成,称为天体。
2.天体的分类:宇宙中常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等;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 。
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 、相互 ,形成天体系统。物质恒星星云吸引绕转4.天体系统层次图河外银河太阳地月【典例1】 (2019·广东6月学考)晴朗的夜空,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天体是( )
A.卫星 B.彗星 C.恒星 D.行星解析:天体中自身能发光的是恒星,卫星、彗星、行星围绕恒星旋转,是恒星系的组成部分,自身不发光。因此,晴朗的夜空,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天体是恒星。答案:C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位置: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分别为水星、 、地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在 和
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性:同向性、 、 。
3.分类:按照距日远近、体积和质量等特征,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 、 、地球、 。
(2)巨行星:木星、土星。
(3)远日行星: 、 。金星火星火星木星共面性近圆性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典例2】 (2017·广东6月学考)下列天体属于卫星的是( )
A.火星 B.太阳 C.金星 D.月球解析:根据太阳系的结构组成,火星、金星属于行星,太阳属于恒星,月球属于卫星。答案:D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 的行星。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2.存在生命现象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宇宙环境距离温度体积质量大气层液态水【典例3】 (2019·广东6月学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
A.公转轨道面和其他行星相差巨大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解析: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命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从这个角度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答案:D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 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 、 资源。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 ,是地球上水、 和 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 和 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电磁知识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核聚变光热温度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生活生产2.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1)太阳高度角:纬度低,则光照强。
(2)地形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则辐射强。
(3)天气气候:阴雨天多,则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弱,反之则强。
(4)大气洁净度:大气污染越严重,透明度越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反之则越多。【典例4】 (2017·广东6月学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大规模火山爆发,导致大气中尘埃等悬浮物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减少,造成地表温度
降低。答案:D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可以分为 层、 层、 层。
2.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 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光球色球日冕大气(2)主要类型以及分布位置:
①黑子:分布在太阳的 层,是太阳活动的重要 。光球标志②耀斑:分布在太阳的 层,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 过程。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 层,影响 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
③使两极地区产生 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比如地震、 等。色球能量释放大气无线电短波磁暴极光水旱灾害【典例5】 (2018·海南学考)2017 年 9 月 6 日,太阳耀斑爆发强烈。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耀斑爆发对地球影响的是( )
A.出现“磁暴”现象 B.地球光热的主要来源
C.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D.出现极光解析:地球光热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耀斑的爆发
无关。答案:B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在地球内部传输的特性不同。知识点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2.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 叫地震波。弹性波纵波横波(3)纵、横波的特点
①纵波P:传播速度比较 ,可以通过 、 和 传播。
②横波S:传播速度比较 ,只能通过 传播。固体气体液体固体快慢(4)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莫霍界面快古登堡界面3.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1)地壳:位于 界面之外,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 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 的变化,又分为 和 两层。
(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根据 波速的变化,又可分为E 和F 两层,特点是温度很 ,压力和密度很 。
(4)岩石圈:包括 和 顶部( 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莫霍岩石古登堡波速上地幔下地幔地震波外核内核高大地壳上地幔软流层【典例6】 (2018·海南学考)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核、地幔、地壳 D.地核、地壳、地幔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答案:C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 及其 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 、 的全部和 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气体悬浮物氮氧连续但不规则生物生存环境底部水圈岩石圈【典例7】 (2019·广东6月学考)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运动 D.大气环流解析: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答案:B知识点四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西向东顺时针自赤道向两极递减1大7小【典例8】 下图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据此回答(1)~(2)题:(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 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①正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处都相等,②错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不均匀分布的,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③错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④正确。答案:(1)C (2)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45° 1月 B.60° 1月
C.60° 7月 D.45° 7月解析:第(2)题,甲图M点的自转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说明M点的纬度是60°,乙图N点的公转速度最慢,说明在远日点,月份是7月。答案:(2)C二、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 与公转的 之间的夹角,目前是 。如图所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23°26′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 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所示:
要求:①将上下两图对应来看。②上图有多种变式图。南北回归线【典例9】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正确表示2019年元旦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根据公转轨道上判断节气的方法,判断节气,如下图所示:图中正确表示2019年元旦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的是④。答案:(1)D (2)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下列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北半球位于冬季
C.北半球昼短夜长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解析:第(2)题,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为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昼夜长短情况为昼长夜短。答案:(2)A三、地球自转的意义
1.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1)昼夜之分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 、也不 的球体。
(2)晨昏线
①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②特点:过 ,与 垂直的大圆。
③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为 ,由昼入夜的为 。
④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两者重合,可判读这一天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前后。两者相交,其夹角的度数等于 的纬度数。昼夜发光透明地心太阳光线晨线昏线太阳直射点⑤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若晨昏线与纬线相切,则该纬线圈以内出现
,其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成 关系。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这一天为 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这一天为 前后。
(3)昼夜交替的原因: ,周期为一个 。
2.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3.地方时
(1)产生: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同一纬度的地方,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极昼或极夜互余6月22日12月22日地球自转太阳日右左12经度4注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注意:
(1)公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①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时用“-”。②当所求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2)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4.时区与区时
(1)时区的划分
①在地球上经度每隔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 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 或
。
③在中时区以东,每隔 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 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④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15°24中时区零时区15°15°注意: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注意:
(1)除零时区外,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
(2)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3)区时: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相邻两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注意:
(1)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2)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3)求得的时间是0时至24时,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0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第二天,因此,时间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加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前一天,因此,时间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减一天。【典例10】 (2019·上海6月学考)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黑夜,经过该节气三个月后,极圈内出现极夜。该节气出现的三个月后,上海( )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解析:读图可知,该图是北极俯视图,此时昼夜平分,是二分日;经过该节气三个月后,极圈内出现极夜,说明该节气是秋分日。秋分日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上海昼短夜长,且昼渐短。答案:C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北昼越长,夜越短最大极昼南昼越短,夜越长最小极夜昼夜等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夏至日: (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北半球冬至日: (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直射点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北半球赤道上昼夜长短(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 、正午太阳角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定为夏季。
②北温带四季: 为春季, 为夏季, 为秋季, 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 ,有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为 ,既无太阳 也无 现象;极圈至极点为 ,有 现象。最长最大3、4、56、7、89、10、1112、1、2热带温带直射极昼极夜寒带极昼极夜北寒带北温带极昼极夜南温带南寒带极昼极夜太阳直射【典例11】 (2019·广东6月学考)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4月8日至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会议期间博鳌( )
A.白昼比黑夜长 B.昼长逐日变短
C.夜长逐日变长 D.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降低解析:第(1)题,2018年4月8日至1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会议期间博鳌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答案:(1)A (2)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其发射卫星的优势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
A.纬度低,初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海运便利,便于运送大型设备
C.降水少,天气晴朗,风力小
D.周边海域广,残骸坠落的安全性高解析:第(2)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其发射卫星的优势条件包括:纬度低,初速度大,可节省燃料;海运便利,便于运送大型设备;周边海域广,残骸坠落的安全性高。但是降水多,晴天少,风力大成为卫星发射的不利条件。答案:(2)C单元通关
补漏查缺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流星雨 B.河外星系
C.飞机 D.在太空工作的人造卫星解析:1.D 天体必须在地球大气层以外,据此排除A、C;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而不是天体,排除B;在太空中工作的人造卫星,属于天体,故D正确。2.下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带,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2.A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地球是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根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顺序可知,①应是地球。读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3~4题:解析:3.A 第3题,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平均表面温度约为15℃,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故①④对。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4.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4.C 第4题,由表格数据可知,火星与地球相比自转周期长度以及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故③④对。下图为 2018 年 12 月~2019 年 2 月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回答5~6题:5.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解析:5.C 第5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降水越多,上岗率越低,C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条件相同,太阳上岗率也不同,不是主要原因,A、B、D错。6.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解析:6.B 第6题,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影响,有的年份同期降水量大,导致太阳上岗率小,B正确;降水季节变化大不是同期较小的原因,A错;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年际变化大,不影响太阳上岗率,C、D错。(2018·广东6月学考)2018年5月10日20时,家住北京的小王通过网络订购了英国伦敦某商店的商品,送给远在成都的小明。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7题:
7.小王订购时伦敦时间为( )
A.10日10时 B.10日12时
C.10日14时 D.10日16时解析:7.B 此题考查时间的计算。东边时间=西边时间+时差,伦敦为零时区(中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北京时间在东,故伦敦时间=20-8=12时,故选B。(2018·广东6月学考)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8题:
8.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
A.加拿大 B.墨西哥
C.意大利 D.巴基斯坦解析:8.A 极光是形成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理现象,因此只有纬度高的国家才能欣赏到极光,选项中四个国家中,只有加拿大符合条件。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1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横坐标为震中距,纵坐标为传播时间)。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2)。读图,回答9~11题:9.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解析:9.B 第9题,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图示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由此判断,W1是横波,W2是纵波。故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B项正确。10.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
A.3 000km B.3 500km
C.4 000km D.4 500km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10.D 11.B 第10题,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图1中曲线,横坐标表示震中距,纵坐标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 500km,D项正确。第11题,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项正确。12.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解析:12.B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可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13.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13.C 左图为北半球的河流,水流右偏,则①岸堆积、②岸侵蚀;右图为南半球的河流,水流左偏,则④岸堆积、③岸侵蚀。14.关于北京时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东八区的区时
B.120°E的地方时
C.北京的地方时
D.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解析:14.C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是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但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时间,与120°E时间相差16分钟。15.2019年春分日,海口(110°E)日出时,北京时间是( )
A.5:40 B.6:20 C.6:40 D.7:40解析:15.C 春分日时,全球日出都是地方时6时,北京时间用120°E的地方时做统一时间,比海口早40分钟,故为6:40。16.北京时间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8月24日23时52分 B.8月25日23时52分
C.8月24日15时52分 D.8月25日15时52分解析:16.A 国际标准时间为零时区的区时,与北京时间相差8小时,即为8月24日23时52分,A项正确。读图,回答17~18题:17.当地球公转由丁向甲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18.在地球公转由乙向丙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长
B.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长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长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长于昼长解析:17.B 18.B 读图可知,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丙为冬至日、丁为春分日。第17题,由丁向甲运动是春分向夏至过渡,可出现荡秋千,踏青插柳的现象。第18题,由乙向丙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运动,故南半球昼长于夜,白昼变长。19.(2019·广东6月学考)在同等条件下,欲使北楼底层冬季正午的太阳光线不被南楼遮挡,则下列城市中楼间距最大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长春解析:19.D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楼间距越小。冬季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向北逐渐减小,楼间距逐渐增大。四选项中城市,长春纬度最高,楼间距最大。 20.(2018·广东6月学考)北半球某地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该地可能处于( )
A.5°N~15°N之间 B.25°N~35°N之间
C.44°N~55°N之间 D.65°N~75°N之间解析:20.A 北半球某地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90°,说明该地位于23°26'N~0°之间,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21.(2017·北京学考)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北京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
;当地球运行到④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 。解析:第(1)题,根据公转轨道图上判断节气的方法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当地球运行到④位置时,节气是冬至,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小值。答案:(1)① ③ 南回归线 最小值(2)据图2推断,楼影朝向为 ,理由是? ;
此时花坛“一半亮、一半暗”,之后某同学连续观察一周,发现正午花坛暗的范围逐渐 ,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解析:第(2)题,据图2判断,正午前后,太阳在正南方向,楼影朝向为正北;图2为3月21日正午前后考查太阳,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花坛暗的范围逐渐减小。答案:(2)正北 正午前后,太阳在正南方向,楼影朝向正北 变小 增大 (3)农事谚语“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对应的节气是( )
A.惊蛰 B.立夏 C.寒露 D.立冬
(4)在立春、立秋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解析:第(3)题,农事谚语“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意味着立春、谷雨后,春耕开始,对应的节气是惊蛰。第(4)题,根据各地民间习俗回答即可。答案:(3)A(4)立春:吃春饼等。或立秋:贴秋膘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若在下列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 )
A.银川 B.拉萨
C.成都 D.呼和浩特解析:第(1)题,考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地区分布差异。根据图示得知,成都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80千卡/平方厘米,银川是140~150千卡/平方厘米,呼和浩特是140~150千卡/平方厘米,拉萨是200千卡/平方厘米,成都数值最小,所以最不适宜推广太阳能路灯。答案:(1)C(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总体特征。解析:第(2)题,考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总体特征。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从等值线变化方向、等值线最值空间分布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增,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最低值出现在四川盆地。答案:(2)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特别丰富。(或者从总体上看,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3)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解析:第(3)题,考查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小比较及原因。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地势高低、天气状况等。拉萨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晴天多,降水少,年太阳辐射总量大。重庆位于盆地,降水多,地势低洼,大气削弱作用强,年太阳辐射总
量少。答案:(3)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专题一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含义: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成,称为天体。
2.天体的分类:宇宙中常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层次图
【典例1】 (2019·广东6月学考)晴朗的夜空,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天体是( )
A.卫星 B.彗星 C.恒星 D.行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位置: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性: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分类:按照距日远近、体积和质量等特征,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2)巨行星:木星、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典例2】(2017·广东6月学考)下列天体属于卫星的是( )
A.火星 B.太阳 C.金星 D.月球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存在生命现象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宇宙环境)
【典例3】 (2019·广东6月学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
A.公转轨道面和其他行星相差巨大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
来源。
2.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1)太阳高度角:纬度低,则光照强。
(2)地形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则辐射强。
(3)天气气候:阴雨天多,则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弱,反之则强。
(4)大气洁净度:大气污染越严重,透明度越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典例4】(2017·广东6月学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可以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2)主要类型以及分布位置:
①黑子:分布在太阳的光球层,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②耀斑:分布在太阳的色球层,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典例5】(2018·海南学考)2017 年 9 月 6 日,太阳耀斑爆发强烈。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耀斑爆发对地球影响的是( )
A.出现“磁暴”现象 B.地球光热的主要来源
C.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D.出现极光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输的特性不同。
2.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3)纵、横波的特点
①纵波P:传播速度比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传播。
②横波S:传播速度比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
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S波
P波
C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快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完全
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又可分为E外核和F内核两层,特点是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典例6】(2018·海南学考)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核、地幔、地壳 D.地核、地壳、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典例7】 (2019·广东6月学考)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运动 D.大气环流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
运动
形式
自转
公转
绕转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日
24时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是15°/时
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大,远日点(7月初)小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线速度
【典例8】 下图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 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45° 1月 B.60° 1月
C.60° 7月 D.45° 7月
二、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如图所示: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所示:
要求:①将上下两图对应来看。②上图有多种变式图。
【典例9】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2019年元旦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地球位于轨道位置①时,下列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北半球位于冬季
C.北半球昼短夜长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三、地球自转的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1)昼夜之分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晨昏线
①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②特点: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大圆。
③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为晨线,由昼入夜的为昏线。
④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两者重合,可判读这一天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前后。两者相交,其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⑤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若晨昏线与纬线相切,则该纬线圈以内出现极昼或极夜,其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成互余关系。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
(3)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2.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3.地方时
(1)产生: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同一纬度的地方,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有关地方时的计算
①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和两地经度差,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公式: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注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②已知某一地的经度和两地地方时差,求另一地的经度
公式: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注意:
(1)公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①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时用“-”。②当所求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2)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4.时区与区时
(1)时区的划分
①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
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④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2)有关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
公式:某地经度÷15=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余数小于7.5度时,商数即为所在时区数;余数大于7.5度时,商数加1即为所在时区数)
注意: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②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方法
公式:某地时区序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
注意:
(1)除零时区外,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
(2)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3)区时: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相邻两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③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的方法
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
注意:
(1)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
(2)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3)求得的时间是0时至24时,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0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第二天,因此,时间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加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前一天,因此,时间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减一天。
【典例10】 (2019·上海6月学考)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黑夜,经过该节气三个月后,极圈内出现极夜。该节气出现的三个月后,上海( )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时间
太阳
直射
点的
位置
变化特点
特殊日期
图示
夏半
年(春
分日
至秋
分日)
北
半
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
年(秋
分日
至次
年春
分日)
南
半
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角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定为夏季。
②北温带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
冬季。
(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为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极圈至极点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典例11】 (2019·广东6月学考)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4月8日至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会议期间博鳌( )
A.白昼比黑夜长 B.昼长逐日变短
C.夜长逐日变长 D.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降低
(2)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其发射卫星的优势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
A.纬度低,初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海运便利,便于运送大型设备
C.降水少,天气晴朗,风力小
D.周边海域广,残骸坠落的安全性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流星雨 B.河外星系
C.飞机 D.在太空工作的人造卫星
2.下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带,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3~4题:
行星
质量
(地球
为1)
体积
(地球
为1)
公转
周期
自转
周期
赤道面与
轨道面之
间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 2018 年 12 月~2019 年 2 月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回答5~6题:
5.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6.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2018·广东6月学考)2018年5月10日20时,家住北京的小王通过网络订购了英国伦敦某商店的商品,送给远在成都的小明。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7题:
7.小王订购时伦敦时间为( )
A.10日10时 B.10日12时
C.10日14时 D.10日16时
(2018·广东6月学考)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8题:
8.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
A.加拿大 B.墨西哥
C.意大利 D.巴基斯坦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1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横坐标为震中距,纵坐标为传播时间)。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2)。读图,回答9~11题:
9.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10.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km B.3 500km
C.4 000km D.4 500km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13.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4.关于北京时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东八区的区时
B.120°E的地方时
C.北京的地方时
D.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5.2019年春分日,海口(110°E)日出时,北京时间是( )
A.5:40 B.6:20 C.6:40 D.7:40
16.北京时间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8月24日23时52分 B.8月25日23时52分
C.8月24日15时52分 D.8月25日15时52分
读图,回答17~18题:
17.当地球公转由丁向甲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18.在地球公转由乙向丙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长
B.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长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长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长于昼长
19.(2019·广东6月学考)在同等条件下,欲使北楼底层冬季正午的太阳光线不被南楼遮挡,则下列城市中楼间距最大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长春
20.(2018·广东6月学考)北半球某地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该地可能处于( )
A.5°N~15°N之间 B.25°N~35°N之间
C.44°N~55°N之间 D.65°N~75°N之间
二、非选择题
21.(2017·北京学考)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北京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
;当地球运行到④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 。?
(2)据图2推断,楼影朝向为 ,理由是
?
;?
此时花坛“一半亮、一半暗”,之后某同学连续观察一周,发现正午花坛暗的范围逐渐 ,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
(3)农事谚语“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对应的节气是( )
A.惊蛰 B.立夏 C.寒露 D.立冬
(4)在立春、立秋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若在下列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 )
A.银川 B.拉萨
C.成都 D.呼和浩特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总体特征。
(3)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