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专题复习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专题复习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0 17:45:34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基础梳理单元通关基础梳理
知识储备知识点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 。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吸收作用二氧化碳散射作用反射作用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 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典例1】 (2017·夏季北京会考)2017年2月,印度尼西亚的锡纳朋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倾泻而出,火山灰遮天蔽日。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锡纳朋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地核
(2)火山灰弥漫空中,会导致该地区(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解析:第(1)题,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2)题,火山灰增加,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答案:(1)C (2)B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差异。纬度热量2.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高低高冷热冷【典例2】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差异 B.降水差异
C.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解析: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绿洲形成高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间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答案:C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力,该力垂直于 ,指向 。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低压2.受力不同情况下的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平行斜交【典例3】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题:(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解析:第(1)题,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特点,判断O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⑤。图示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应向右偏转,如果摩擦力为零,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即图中的③;若摩擦力不为零,风向向右斜穿等压线,与④相同。第(2)题,根据题干条件,图示为高空等高面,摩擦力为零,风向应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只有③、⑦符合条件。答案:(1)B (2)A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点二气压带和风带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极地高气压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冬季 。偏北偏南【典例4】 (2017·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序号①②③④为气压带,⑤⑥⑦为风带。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题:(1)图中代表高气压带的序号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序号是  (  )
A.①和⑤ B.②和⑥
C.③和⑥ D.④和⑦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风向,判断为北半球,①、②、③、④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C选项正确。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是由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A选项正确。答案:(1)C (2)A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 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P是 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印度3.季风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典例5】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1)A和B两地的气压性质是(  )
A.A是高压,B是低压 B.A是低压,B是高压
C.A、B都是高压 D.A、B都是低压
(2) 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时间为1月,为北半球的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低压,故选A项。第(2)题,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的原则,画出C处的风向,为西北风。答案:(1)A (2)B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 、 、下垫面( 、 、 等)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2.常见气候类型高温多雨赤道低气压赤道温和湿润西风40°~60°炎热干燥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西风带30°~40°【典例6】 (2019·上海学考)某地因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一地方位于(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解析: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锋面雨带的影响。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锋面雨带的影响,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高温干旱的天气,为伏旱,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答案:C 四、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利用气温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12、1、2月气温低,位于 半球;反之,位于 半球。利用 确定所属温度带。利用 的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北南气温降水量2.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先根据 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所处的温度带,然后看其 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如下图:纬度海陆【典例7】 (2017·广东6月学考)下图是北半球某地某年降水量逐月累积柱状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 题:(1)下列月份中,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
A.3 月 B.6 月 C.9 月 D.12 月
(2)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第(1)题,注意半球某地某年降水量逐月累积柱状图的判断技巧,后一个月与前一个月的差值越大,降水越多,差值越小,降水越少,因此,12 月该地降水量最多。第(2)题,根据上述判读技巧,该地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为地中海气候。答案:(1)D (2)B一、锋与天气
1.锋面特征
(1)气团:图中A为 ,B为 。知识点三常见天气系统暖气团冷气团(2)气团与天气:单一气团控制一般为 天气,气团交界处(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 等天气。晴朗云、大风、降水2.锋与天气
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具体如下所示:
(1)读某城市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②冷锋过境时: 等天气。
③冷锋过境后:气温 、气压 、天气 。常出现多云、大风、阴雨降低升高转晴(2)读某城市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②暖锋过境时:可能形成 。
③暖锋过境后:气温 、气压 、天气 。
(3)准静止锋与天气。
①特点: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幅度 。
②天气:降水强度小,多形成 降水。连续性降水或雾上升降低转晴很小连续性【典例8】 (2017·浙江11月学考)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地有冷锋存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风向的判断,学生要掌握锋面气旋的有关知识,并能够通过等高线判断风向。第(1)题,高压地区不会产生锋面,甲乙排除;按照气旋水平旋转的方向可以判断丙处暖气团推动冷气团为暖锋,丁处冷气团推动暖气团为冷锋。第(2)题,先由高压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按照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此时戊地的风向是东北风, D选项正确。答案:(1)D (2)D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B为 。
(2)低气压: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为 。高于高压脊低于低压槽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低高逆时针辐合顺时针上升下沉阴雨晴朗台风伏旱【典例9】 (2019·广东6月学考)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状况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气旋水平气流辐合,垂直气流上升;反气旋水平气流辐散,垂直气流下沉。综合判断A选项正确。答案:A 三、锋面气旋
1.概念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主要活动于 地区,也称为温带气旋。
2.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温带3.结构
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在低压中心东侧形成 ,在低压中心西侧形成 ,冷暖锋以南是 空气,冷暖锋以北是 空气。从垂直方向看,气旋高层是气流辐散区,气旋低层有气流辐合,气旋中心有上升气流。暖锋冷锋暖冷【典例10】 (2018·浙江4月学考)下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强 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解析:第(1)题,大雾天气,主要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大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近地面水汽充沛,也就是空气中湿度大。其次,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要达到过饱和。第三是空气中有大量尘埃、烟粒等。雨过天晴后,云层少,晚上大气的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从而导致气温较低,此时空气湿度较大,遇冷凝结导致大雾产生,故选B项。 答案:(1)B (2) 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解析:第(2)题,乙处等压线比较密集,丙处等压线比较稀疏,因此丙处风力较小,③正确;乙处为冷锋,空气被迫抬升,上升气流较强,丙处为暖锋,暖空气徐徐爬升,上升气流较弱,因此②③正确,故选B项。答案:(2)B 知识点四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
(1)概念: 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 和 变化。
(3)分类
①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 ,周期 。
②近现代时期:最近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长期冷暖干湿大长一二百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有 ,但总的趋势是在 。
(2)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 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 。
(3)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波动变暖平均上升二氧化碳【典例11】 (2017·夏季北京会考)读“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的影响示意图”,回答下题:图中甲可能代表的是(  )
A.冰川融化 B.酸雨增多
C.物种灭绝 D.森林减少解析:图中甲导致的结果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冰川融化、海水膨胀等。答案:A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1.海平面上升
原因:因 和 引起海水上涨。
后果:改变 ,淹没 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
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
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 加重,造成 ,作物 。
3.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使蒸发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 和 矛盾。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岸线海拔较低干旱供水不足减产加大不稳定性供需【典例12】 (2017·广东6月学考改编)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下列可能属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是(  )
A.北美中高纬地区小麦减产 B.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C.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D.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扩大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作物生长期延长,北美中高纬地区小麦增产;低压中心气压低,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多;冰川融化,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答案:C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 能源。
(2) 种草。
(3)防止 火灾。
(4)适度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 交通工具。清洁植树森林公共单元通关
补漏查缺一、单项选择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朱开山为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第1题: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辐射方向解析:1.C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故选C。2.关于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解析:2.D 读图可知,①处因为气温高,受热上升;③处在高空中,比地面的④处气压低;④、⑥处是因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故选D。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3~4题:解析:3.B 4.A 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可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故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是地转偏向力,c是风向,d是摩擦力。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3.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
A.a b c d B.a b d c C.b a d c D.c b a d
4.决定图中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c、d C.a、c D.b、d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6.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解析:5.A 6.D 第5题,由图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干燥。第6题,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日期可能是12月22日前后。7.(2018·广东6月学考)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该地区秋雨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台风影响
C.暖湿气流北进 D.地形阻挡解析:7.D 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受秦岭的阻挡,使锋面滞留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故选D。8.(2018·广东6月学考)以前农民秋冬季节常在田间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其原理是(  )
A.增加太阳辐射 B.增加地面辐射
C.增加大气散射 D.增加大气逆辐射解析:8.D 秋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就相当于增厚云层,加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防止农作物受冻,故选D。9.(2018·广东6月学考)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但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东南地区却气候温暖湿润。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受(  )
A.季风环流的影响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东北信风的影响解析:9.A 我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东亚季风环流,降水丰富,故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故
选A。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有关甲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
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
D.终年温和,1月多雨7月少雨
11.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信风 B.西风 C.夏季风 D.台风解析:10.B 11.B 由图可知,两地气温都在1、2、11、12月份较高,应在南半球,甲地气温高的月份降水较少,应是地中海气候,给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带来水汽的是西风。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2~13题:12.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13.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12.C 13.D 第12题,图中的③风向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向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018·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1月某日欧洲西部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4~15题:14.关于图示气压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值高于乙地
B.乙地气压值高于丙地
C.丙地为低气压中心
D.丁地为高气压中心解析:14.D 第14题,由图示可知,甲地气压介于1 012~1 016hPa之间,乙地气压为1 024hPa,甲地气压值低于乙地;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丙地和丁地气压都大于1 024hPa,为高压中心;乙地气压为1 024hPa,丁地气压介于1 024~1 028hPa之间,乙地气压低于丙地气压。15.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B.此时,甲地天空中云量少于乙地
C.甲、乙两地都吹偏西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解析:15.A 左第15题,图中甲地等压线较稀疏,而乙地等压线较密集,则甲地风力小于乙地。依据风向判读方法,甲地吹西南风、乙地吹偏东风;甲地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而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2018·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锋面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1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丁与甲
1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雨区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丁与甲解析:16.C 17.A 第16题,由图可知,甲丁位于冷锋附近的前后,丁在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乙、丙位于暖锋附近的前后,丙在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第17题,降水一般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后甲地降水、暖锋前乙地降水。18.能反映台风影响地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和水平方向上气流状况的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18.D 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很低,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④符合,选D。19.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解析:19.D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有关,由此可知,D项措施最有效。(2018·广东6月学考)如图为1978~2015年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0题:20.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变小 D.稳定不变解析:20.C 读图,图中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故
选C。二、非选择题
21.(2018·海南基础会考改编)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与“甲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的分布规律是             。
(2)从气候角度分析图中阴影部分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解析:甲地位于西欧,分布规律是:位于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2)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2.读“某城市 2018 年 11 月 13 日 20 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
(2)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    (填“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反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于郊区,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第(2)题,一般而言,城区因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降水几率大于郊区。答案:(1)城市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区(2)大于 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3)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判断图中 A 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
(4)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解析:第(3)题,水泥厂有大气污染,从图中看A地位于城市环流圈以内,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城市风会把A处水泥厂的粉尘污染和大气污染带到市区,在A地不能建水泥厂。第(4)题,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在城郊建绿化带,吹向城区的风经过绿化带净化流向市内,可改善城区大气质量,也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答案:(3)不能 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 (4)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
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代号
名称
起作用的大气成分
特点

吸收作用
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有选择性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部分选择性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尘埃
无选择性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例1】 (2017·夏季北京会考)2017年2月,印度尼西亚的锡纳朋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倾泻而出,火山灰遮天蔽日。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锡纳朋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地核
(2)火山灰弥漫空中,会导致该地区(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
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如下图所示。
【典例2】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差异
B.降水差异
C.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受力不同情况下的风向
类型
高空的风
近地面的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典例3】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典例4】 (2017·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序号①②③④为气压带,⑤⑥⑦为风带。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题:
(1)图中代表高气压带的序号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序号是  (  )
A.①和⑤ B.②和⑥
C.③和⑥ D.④和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P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
项目
1月
7月
东亚
季风
A西北风
C东南风
南亚
季风
B东北风
D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例5】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
(1)A和B两地的气压性质是(  )
A.A是高压,B是低压 B.A是低压,B是高压
C.A、B都是高压 D.A、B都是低压
(2) 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常见气候类型
气候
类型
气候特点
成因
分布规律
热带雨
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处于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
温带海
洋性气
候  
终年温和湿润
全年盛行西风
纬度40°~60°大陆西岸
地中海
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纬度30°~40°大陆西岸
【典例6】 (2019·上海学考)某地因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一地方位于(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四、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利用气温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12、1、2月气温低,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利用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利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月均温度
最低值
温度带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15℃以上
热带
全年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最多月可达600毫米;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0℃以上
亚热带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降水均匀,全年湿润;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0℃以下
温带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都不多;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
小于5℃


降水少
苔原气候
最热月
小于0℃


降水少
冰原气候
2.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所处的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如下图:
【典例7】 (2017·广东6月学考)下图是北半球某地某年降水量逐月累积柱状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 题:
(1)下列月份中,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
A.3 月 B.6 月 C.9 月 D.12 月
(2)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特征
(1)气团: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气团与天气:单一气团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气团交界处(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2.锋与天气
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具体如下所示:
(1)读某城市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②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多云、大风、阴雨等天气。
③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读某城市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②暖锋过境时: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③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与天气。
①特点: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幅度很小。
②天气:降水强度小,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典例8】 (2017·浙江11月学考)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有冷锋存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B为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为低压槽。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项目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等压线
状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示意图
气流
运动
水平
气流
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垂直
气流
上升
下沉
过境前后
气压变化
曲线
天气现象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多为晴朗天气
我国典型
天气现象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典例9】 (2019·广东6月学考)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状况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锋面气旋
1.概念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也称为温带气旋。
2.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3.结构
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在低压中心东侧形成暖锋,在低压中心西侧形成冷锋,冷暖锋以南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从垂直方向看,气旋高层是气流辐散区,气旋低层有气流辐合,气旋中心有上升气流。
【典例10】 (2018·浙江4月学考)下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强 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2) 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
(1)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
①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周期长。
②近现代时期: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
上升。
(3)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典例11】 (2017·夏季北京会考)读“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的影响示意图”,回答下题:
全球气候变暖甲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图中甲可能代表的是(  )
A.冰川融化 B.酸雨增多
C.物种灭绝 D.森林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1.海平面上升
原因: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后果:改变海岸线,淹没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
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
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3.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典例12】(2017·广东6月学考改编)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下列可能属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是(  )
A.北美中高纬地区小麦减产 B.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C.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D.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扩大
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适度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一、单项选择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朱开山为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第1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辐射方向
2.关于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
A.a b c d B.a b d c
C.b a d c D.c b a d
4.决定图中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c、d C.a、c D.b、d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6.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7.(2018·广东6月学考)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该地区秋雨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台风影响
C.暖湿气流北进 D.地形阻挡
8.(2018·广东6月学考)以前农民秋冬季节常在田间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其原理是(  )
A.增加太阳辐射 B.增加地面辐射
C.增加大气散射 D.增加大气逆辐射
9.(2018·广东6月学考)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但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东南地区却气候温暖湿润。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受(  )
A.季风环流的影响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东北信风的影响
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甲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
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
D.终年温和,1月多雨7月少雨
11.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信风 B.西风 C.夏季风 D.台风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2~13题:
12.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13.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8·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1月某日欧洲西部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示气压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值高于乙地
B.乙地气压值高于丙地
C.丙地为低气压中心
D.丁地为高气压中心
15.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B.此时,甲地天空中云量少于乙地
C.甲、乙两地都吹偏西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2018·广东6月学考)下图为“锋面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
1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丁与甲
1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雨区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丁与甲
18.能反映台风影响地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和水平方向上气流状况的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2018·广东6月学考)如图为1978~2015年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0题:
20.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变小 D.稳定不变
二、非选择题
21.(2018·海南基础会考改编)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与“甲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的分布规律是             。?
(2)从气候角度分析图中阴影部分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
22.读“某城市 2018 年 11 月 13 日 20 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
(2)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    (填“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判断图中 A 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
(4)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