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名
牧歌
单位全称
教师姓名
学段 学科
初中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
册次 章节
上册第三章
课时
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与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的信息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的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在音乐课上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重视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
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
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准备
课件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导入
1 播放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师简单介绍马头琴和《万马奔腾》的创作者。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音箱为梯形或长方形。蒙饰有马皮,两根琴弦,音色独特,适合独奏、合奏。
进入情
境,
进一步
体会长
调的特
点对本
节课内
容有初
步的印
象
视频播放,学生聆听和欣赏同步进行,感受更直观
2(出示蒙古图片)介绍蒙古的风俗人情。
迎宾 :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待客 :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肚子,然后敬酒。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华丽的民族服装 :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 等等。
播放“那达慕”图片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神奇的蒙古包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拓展学
生的艺
术视野
通过对
比欣赏
有助于
学生更
好的体
会多元
艺术表
播放《牧歌》
歌曲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色?
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1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瞿希贤以内蒙古民歌《牧歌》为主题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方法将其改编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海默填了新词,
表达了牧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课外延伸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现代蒙古歌手演唱的歌曲,学唱一首或一段在班级演唱!
听音乐
走出教
室
激发学
生对民
族音乐
的热爱、
对祖国
小结
今天通过欣赏让我们对蒙古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对蒙古的风俗人情也有了一些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深一层次的探索我们美丽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