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在直线传播中存在两个基本现象:反射和折射。在前两课认识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以后,本课将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射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教材从问题引入,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笔直的物品显得弯折了,这一现象说明了光线无论是从空气射入水面,还是从空气射入玻璃,传播方向都发生了偏折,所以水中的吸管和铅笔看上去都是弯折的。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又通过一系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究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活动:1.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2.用透镜观察物体。3.让阳光穿过透镜。4.观察两种透镜的成像特点。
第三,自制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当学生真的利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将远方的景物拉近时,他们会感到十分欣喜。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如果把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放在一起,做成的望远镜类似于天文望远镜,看到的像是倒像,并且这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的最小度数倍数就是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本课不要求学生画图解释,只要他们认识到光线透过这两种形状特殊的透镜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即可。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数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透镜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关于透镜的特点学生还不太清楚。教师需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认识经验,认识透镜的特点及用途。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
评价任务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对比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3.会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准备
玻璃烧杯、吸管,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凸透镜、凹透镜各一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仔细看过放在水中的铅笔吗?
2.活动:学生把铅笔放进水杯,观察现象。
3.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样了?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
4.学生尝试解释。
5.教师讲解: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水和空气),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凹透镜和凸透镜,请大家通过目测和手摸,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
教学反思
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玩”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玩”中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种“玩”并不是放羊式的、盲目的、无目的的玩,它与学生课余时间自发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玩”,教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合理调控活动时间,灵活处理突发情况等。第二,要让学生有目标地“玩”,带着问题去“玩”,在“玩”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让学生在“玩”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带有游戏性的活动中“真刀实枪”地搞科学。这样,学生才会在“玩”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会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