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D C D D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C D B D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得 分:
答案 B A B D B
株洲市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二、综合题:
26.(12分)
(1)地形特征:多山地丘陵,(1分)地表崎岖,坡度较陡。(1分)成因: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处,地壳隆起;(2分)降水较多,多河流发育,流水侵蚀较严重。(2分)
(2)桂林山水,(1分)云南路南石林等。(1分)影响:多溶洞和地下河发育,导致地表水下渗,地表水缺乏(1分),地下水丰富。(1分)
(3)洋流(暖流)(1分) 海陆分布(1分)
27.(12分)
(1)亚 欧
(2)石油、天然气 水资源缺乏
(3)不合理灌溉;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河流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注入的水量减少,湖面萎缩,盐分沉积。
28.(1)B A 相同点: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暖少雨; 不同点:九州岛的气温年较差比上海小,年降水量比上海多,降水的季节变化比上海小,即气候的海洋性比上海强。
(2)台风 地震(火山、海啸) 伏旱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B
(4)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都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29、(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2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分)。
(2)A地:风暴潮( 2 分); 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2 分)。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2 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株洲市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 分 命题人:谢艳飞 审核人:李丽梅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1.右图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
①河流侵蚀 ②地壳下降 ③泥沙沉积 ④水平面上升 ⑤地壳上升
A.①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④
读两大陆局部示意图,阴影区P1、P2表示两类不同的经济作物分布区,读后回答2--3题。
2.以经济作物P1、P2为原料的工业分别是
A.印染工业、棉纺工业 B.饮料工业、麻纺工业
C.造纸工业、医药工业 D.橡胶工业、制糖工业
3.当洋流L1、L2流向出现一致时,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
B.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区的农民正忙于剪羊毛
C.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盐度较高
4.下左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盛行风示意图,右图中甲乙两图反映了左图中山脉两侧的降水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全年降水稀少,原因是寒流的减湿作用
B.B地雨热同期,如乙图所示
C.图中盛行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B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右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
正确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6.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读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7--9题。
7.造成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地形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8.图中M、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
A.700km B.550km C.1100km D.850km
9.a岛上等温线的值最有可能为
A.0℃ B.-5℃ C.2℃ D.-8℃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甲、乙两地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无旱涝灾害
B.甲地生长期较短,冬季农作物多受霜冻影响
C.乙地全年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D.乙地阴雨天较多,光照条件差
11.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甜菜、亚麻 B.花生、咖啡
C.咖啡、甜菜 D.亚麻、花生
读某特大城市略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处建大型批发市场的主要优势是
A.交通便利,地价低 B.人口密集,靠近市场
C.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D.劳动力资源丰富
13.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特点是
A.位于河流下游方向 B.在城市盛行风下风方向
C.沿铁路线分布 D.离城区较远,多沿交通线分布
2009年10月17日,兰渝铁路公司、中铁十局在重庆举行誓师动员大会,标志着兰渝铁路广元至重庆段全线开工,全长820km,设计为国家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如右图),以后重庆乘火车4小时即可到兰州。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兰渝铁路主要以桥隧形式穿越,主要目的是
①符合尽可能少占耕地的原则
②符合尽可能减少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原则
③符合尽可能减少破坏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④符合尽可能减少投资、加快建设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关于兰渝铁路建设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利于破除“瓶颈”制约,优化铁路网布局,形成西北——西南“黄金通道”
B.利于西北、西南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C.利于沿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D.利于北煤南运,南磷北运,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16—17题。
16.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
下图是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它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6回答18--20题。
18.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人口迁移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因此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20.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人口造成的影响是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21.下图①②③④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与俄罗斯(A)、印度(B)、英国(C)、中国(D)四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①A ②B ③C ④D B.①C ②A ③B ④D
C.①C ②B ③A ④D D.①D ②C ③A ④B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22--23题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人均能耗(吨油当量) 8.96 4.24 4.37 4.29 3.50 4.31
能源强度(吨油当量/1000美元) 0.27 0.18 0.17 0.16 0.17 0.13
电力强度(千瓦时/美元) 0.36 0.24 0.27 0.23 0.23 0.22
22.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A.日本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 B.日本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
C.日本经济增长最快 D.日本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最大
23.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A、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加重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C、缓解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D、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下图中图甲为晨昏线与北半球纬线圈相切点P的纬度年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太阳直射点Q位置周年变化图,读图完成24--25题。
图甲 图乙
24.下列关于P点的纬度变化与现象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P点从①到②时,上海的昼长逐日变长
B.P点从③到④时,上海的昼长逐日变短
C.P点位于②④时,上海白昼最长
D.P点位于⑤时,上海昼夜平分
25.图中①~⑤代表一个回归年中P点的五个纬度位置,图乙中a~e代表一个回归年中Q点的五个纬度位置,下列关于PQ两点位置相关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点位于①时,Q可能在a处 B.P点位于③时,Q可能在b处
C.P点位于④时,Q一定在c处 D.P点位于⑤时,Q一定在e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26.(12分)读区域地图,回答问题。
(1)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C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A处阴影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试举我国两个与其相同景观的著名风景区。该种地貌对陆地水有何影响 (4分)
(3)B海域附近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和 。(2分)
27.(12分)如图为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河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4分)
(2)B湖泊附近的优势矿产资源是 ;制约该地区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4分 )
(3)B湖北部地区地势低平,近年来土地盐碱化问题在日益加剧。试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28.(16分)读日本部分图表,完成相关问题。
(1)图丙中ABC三图,表示上海的气候类型的是____图,表示九州岛的气候类型的是______图,据图分析九州岛和上海气候的异同点。(6分)
(2)影响九州岛较多的自然灾害有______和_____,7月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是_______,成因:_______。(4分)
(3)读图乙本州岛铁路分布图,关于该岛铁路形状及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铁路呈环形,因为人口均匀分布在该岛的四周
B.铁路呈环形,因为该岛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所以铁路建在沿海平原
C.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南北跨度太大,铁路便于南北沟通
D.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东西跨度太小
(4)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和英国,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共同点?(4分)
图2
④
①
②
③
图6
株洲市八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株洲市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答卷
一、单项选择题(2′×25 = 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得 分:
答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总分50′)
26.(1)
(2)
(3) 和 。
27.(1) 和
(2)
(3)
28.(1)
异同点:
(2)
(3)
(4)
29.(10分)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第11号热带气旋“凡亚比”于9月15日20时生成,16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3时加强为台风。17日18时为强台风。18日16时加强为超强台风,19日8时减弱为强台风,9时前后在台湾花莲丰滨乡附近沿海登陆。
材料二 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
座位号
班次: 学号: 姓名: 考室号:
装
订
线
高三年级地理科第二次月考试卷第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