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 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I、历史纲要导引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II、学科素养对接
立德树人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观念 掌握1937年淞沪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1940年百团大1944年豫湘桂战役,1945年中共七大,1945年日本投降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国共合作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历史解释 通过抗日战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在抗战胜利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客观认识国民党的历史贡献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经历的民族磨难与牺牲,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时空定位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军事抵抗
(1)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2)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3)1938年1—5月,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5)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10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6)抗战相持阶段中,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工业内迁
(1)背景: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2)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3)意义: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战场(1)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打退反共高潮
(1)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3.边区建设
(1)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2)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3)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三、东方主战场
1.中国抗战国际环境的变化
(1)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3)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4)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外交胜利
(1)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1943年11月,中、美、英3国政府首脑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3)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2)时间、地点: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3)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胜利过程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2)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3)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4)8月15日,日本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5)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3.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4)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5)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五、教材内容拓展分析
,?[拓] 两个抗日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领导者 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战略地位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从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以游击战为主
?[拓] 两个战场关系
?[联] 20世纪日本参与或挑起的战争
时间 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4年 日俄战争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1年 侵华战争
1941年 太平洋战争
?[拓] 对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错误认识多在于认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孤立的、敌对的,没有认识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两个战场在战略上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侵略。
?[联] 红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活动于革命根据地。
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主要活动于抗日根据地。
解放军:解放战争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统称,建国前对应的活动区域主要是解放区。
?[注]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1937-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
?[补] 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释]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在波茨坦会议上联合发表了一份公告。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辨]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而非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拓] 数字法归纳抗日战争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个主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四种战术:持久战、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
五个特点:全民族抗战;兼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一种持久抗战。
六大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
六、史论点睛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胜利基础: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2)正确策略: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和坚持持久战方针,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正确策略。
(3)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4)国际援助: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等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2.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日战争既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同时由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也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主要表现有:
(1)1942年初中国参与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
(2)1943年初,英美等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3)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协同对日作战,并发表《开罗宣言》。
(4)1945年7月,中国参与《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5)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6)战后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参与了东京审判等活动。
3.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七、 史料补遗
1.全面抗战的三个发展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1938年10月—1944年
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4年—1945年8月
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识] 中国抗战是持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国统区域)
[史]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国统区域)损失统计:
项别 死亡(人) 伤残(人) 失踪(人) 被俘捕 合计(人)
国统区域 国民党军队 作战伤亡 1 328 501 1 769 299 130 126 3 227 926
因病消耗 422 479 191 644 323 436 937 559
因伤消耗 45 710 123 017 274 671 443 398
平民 4 397 504 4 737 065 9 134 569
[识]
3.“改订新约运动”(1)概况: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新约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中国收回部分关税及其他一些主权。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2)评价
①“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部分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②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识] 从1928年至抗战期间,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恢复了长期丧失的部分国家主权,这与政府的外交努力及中国在反法西斯抗战中的贡献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全民族的抗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
材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以上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如何评价的?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影响?
提示:评价: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影响:抗战初期,国民党多次组织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有何意义。
提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敌人;人民军队有了巩固的后方,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中“比较努力”“比较好”是理解材料一的关键,体现了该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材料二强调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省略号将材料二分成两层。
论从史出——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提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提示:方针: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原因: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材料一中“各党各界”“民族阵线”“四万万众”“卫我国权”是主要信息。
材料二反映了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的抗战主张,“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是理解材料二的关键。
论从史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三、抗战胜因及影响
(1)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与十周年时期的文章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五十周年的纪念讲话,又增加了什么新视角?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请你较为全面、客观的表述抗日战争的性质。
(4)上述材料说明,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V、知识反馈与升华
一、回归时空
二、知识提纲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军事抵抗2.工业内迁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战场2.打退反共高潮3.边区建设
三)、东方主战场
1.中国抗战国际环境的变化2.外交胜利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2.胜利过程3.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本课小结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5分钟。
1.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2.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B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3.《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D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4. 19 31年《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 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C)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5.某学者认为,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
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2%;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他试图论证抗战后期(D)
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
C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D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
6.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网,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这表明(B)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中共推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D.抗日民主力量已空前壮大
VI、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6年末,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内争逐步弭息,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积极推行武力侵华方针,终于导致了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中华民族忍无可忍,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国动员,团结御侮。全国迅速建立抵抗日本的国防军事体制,走上抗日民族解成战争的轨道。中国从此进入全面抗战的历史时期。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在平津轻易得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轻蔑中国抗日作战的能力,决定给予中国军队打击,迅速占领华北,逼使中国屈服。中国尽管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但经济落后,政治脆弱,军事实力远逊于日本。中日战争前,H本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年产值达60亿美元,中国现代工业微弱,据统计,年产值只有13.?6亿美元;日本能自制大炮、坦克、飞机,而中国缺乏生产能力。0日本有庞大的海军和航空队,海军居于世界第三强国(仅次于美、英),飞机2700架,全国总兵员数(含后备、补充兵员)448万人。中国海军、空军非常幼弱,飞机只有340架;陆军现役兵员170余万人,但装备、训练远不及日本军队,且无后备役兵员。全面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施行持久消耗、节节抵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时间,掩护国力重心向后方转移。
???战争开始,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华北。8月中旬,中国国民政府军主动在上海开辟战场,牵制日本兵力,同时引起国际关注。于是,主战场逐步转移至华东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以国民政府直接掌握的“中央军"为主干,原西北军、东北军和晋军、川军、桂军、粤军、滇军所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均开赴前线,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筑成捍卫民族生存的长城,抵抗凶恶日军的进攻。历经华北平绥、平汉、津浦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之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牺牲惨重,并丧失了沿海和东部、中部若干大中城市,但赢得了一年多的时间,保障了国家精华所在之东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实力转移到大致在平汉路、粵汉路以西的后方地区,使长期抗战得以坚持。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重心,后亦成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军民迎着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彻底摧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打破了列强在远东达成的战略平衡。世界各主要国家基于对其远东利益乃至全球战略的考虑,对日本的扩大侵华怀着错综复杂的态度,大多以疑虑和遗憾的目光关注着日本的扩张。这一局面,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可能。抗战初期,中国竭力争取一切可能的国际援助,展开了颇有声色的外交,取得了相当成效。日本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武汉会战结束,占领了华北、华中、华南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平绥、同蒲、津浦,石太、胶济、京沪、沪杭、江南(南京至芜湖)等铁路、公路及平汉铁路北段(新乡以北)。日本虽攻占中国许多城镇和交通线,但并未达到摧毁中国战力、迫使中国屈服的目的。而且,日军只占领若十点线,又不得不用大量兵力保守占领地,应付正面与中国军队的对峙及后方中国游击部队的袭扰,至1944年“一号作战”前,已无力抽调大批师团进行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日本面.临与中国军队长期持久作战的态势。日本政府于1938年11月3日发表声明,狂称要建立独霸中国的“东亚新秩序"。日本施展政治谋略,诱使汪精卫建立新的傀儡政权。军事上,日本作持久作战打算,在“不扩大占领地域"的原则下,企图依靠局部的有限攻势,进行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遮断中国国际补给线,以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同时打击其占领地区内的中国游击部队,以维护其占领地区的安定。1939?年9月,日本将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和华南的第21军合并.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以西尾寿造为总司令官,统一指挥其侵华军队,并监护汪精卫傀儡政府。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损失严重,退出武汉后,一面整顿训练。一面在正面战线继续抗击日军。自1939年初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历经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诸役,除南昌.宜昌失守,中条山抗战基地丧失外,中国军队每役均击退日军的进攻,大致恢复战役前的阵势。中国军队各战区还于1939?年冬季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但中国军队战力仍然弱于日军,尚不能转入反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正府留置敌后的部队开展敌后游击作战,袭扰日军占领区,破坏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图谋。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了破袭华北交通白“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对日军袭扰,积极与日军作战,牵制日军兵力对正面战场抗击日军进攻起到战略.上的配合作用。
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即部署南进。次年7月,本提出建立包括日、满、华、东南亚,以至印度和大洋洲在内的“大东秩序"(共荣圈),其独占中国和亚洲、排斥美英的野心暴露无遗。美英与日本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们对中国抗日的援助逐步加强。中国独力抗战,艰苦支撑四年多,等待着有利的国际形势来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艰苦抗战,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家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中国一举挣脱了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成为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从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到签署莫斯科宣言,到参加开罗会议,最后到参与创建联合国,中国逐步走上大国之路,名列“四强”之中。美国在这一时期更深地卷入到中国事务中,国共双方的对美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详战争爆发初期,轴心国德意、日发起闪击进攻,曾猖獗一时,反法西斯国家处于被功应战局面。但自1942年底至1943年初苏德两国军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决战和美英联军在北非战场反攻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争得战略玉动权。1943年7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8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并于10月13日对德宣战。欧洲战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1944年8月,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西线战场,与苏联军队从东线的反攻形成了对德国的两面夹击。进入1945年,盟国军队逼近并攻入德国境内。5月2日,苏军攻入柏林。8日,德国向盟国投降。
太平洋战场,自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决战后,美军实行逐岛进攻,日军步步败退。1944年初起,美军突破马绍尔群岛防线,攻击特鲁克岛,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不断遭受失败。日本撤换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首相兼陆相东条英机又亲自兼任陆军参谋总长,企图挽救战局。但此时日木海空的战力已大为削弱,航空母舰大部被击毁击伤。接着,关岛、提尼安岛和菜特岛被美军攻占,战争逐步逼近日本本土。7月,日本又在塞班岛战败,东条英机内阁辞职,由小矶国昭组阁。8月5日,日本废止大本营和政府联络会议,设立“战争最高指导会议”,图谋寻求解决战争危机之路。1944年底,日本在菲律宾莱特岛等处决战再败。1945年1月,美军已进入吕宋岛海湾,在吕宋岛登陆,并开始进攻安南(越南)。日本正走向最后失败。因对战争指导无能为力,4月4日,小矶国昭内阁总辞。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接仟首相,但也无力挽救日本失败的命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继续坚持对日作战,击退日军多次战役进攻。1944?年中国虽在豫湘桂战场遭到失败,但在盟国支援之下,仍大力进行反攻准备。1944年全面展开的反攻缅北滇西的战役至1945年初取得了全胜。进入1945年,日军还向湘粤赣边、豫西鄂北和湘西发起攻势,但已呈强弩之末。中国西南部的军队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编组训练,更新装备,积极准备反攻。
? 1945年春,日本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寻求结束战争之途,并在中国战场逐步收缩兵力,集中应付美军对其本土及其周围的袭击进攻。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乘机反攻,除取得桂柳反攻作战的胜利外,还在闽浙赣等地逐步收复失地。敌后战场中共部队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当中国军队将开展大规模反攻之时,8月上旬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日本迅速向盟国投降。中国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节选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的文化(节选)
不过,从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成就的总体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虽然代表了历史学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史学的重点差不名还是以旧中学为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领域,旧史学依然占据格外重要的地位。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周谷城、陈恭禄、钱穆、金毓黻、张荫麟、陶希圣、萨孟武、徐炳昶、顾颉刚、杨向奎、童书业、罗根泽、马元材、汤用形等运用传统史学方法研治占代中国史,虽然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果,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运用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接受的态度。
?? 不过应该承认,旧史学的成就在抗战时期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尤其是这批史学家基于抗战时期的特殊背景,他们对历史的关注与重新解释,实际,上不仅成为抗战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月也是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学的依据。熊十力于颠沛流离之际撰写的《中国历史讲话》一书,虽然是以唯心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但其倡言五族同源,提倡民族精神,推论“日本人决不能亡我国家,亡我民族,亡我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史学家的忧世情怀、乐观精神和哲人的睿思。钱穆此时完成的《国史大纲》,不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充分表现了浓厚的唯心史观,但其著述的宗旨和所得出的结论却正如著者所说,“以为我民族国家复兴前途之所托命”,是为“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提供历史依据。他和张其昀、萨孟武等人试图从多个方面论证中国自秦仅以来的政治体制并非专制政体,而是具有相当浓郁的民主气息,中以为“中国传统政休自当属于一种民主政体,无可非难。吾人若为言辞之谨慎,常名之日中国式之民主政治。当知中国虽无国会,而中国传统政府中之官员则完全来自民间,既经公开的考试,又分配其数额于全国各地,又按照一-定年月,使有新分子参加,是不啻中国政府早已全部出民众组织。”钱穆的这段陈述在抗战时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当时相当一部分学者在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时,都差不多:反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评估,爱作此类“翻案”文章。他们的用意究竞何在?是他们真的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确实如此,还是他们基于抗战时期的切身感受,借助于史家之笔表达一种愿望?
??以今天的学术立场来观察.他们重新发现的中国古代社会既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相悖。胡缉指出:“钱穆先生及其他同调的先生们,对于人人熟知的历史硬要来一个“翻案'?,其真实意思到底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现在所当行和能行的民土政治就是在那两汉隋唐宋明历代所行使的政治吗?所谓“中国式的民主"就是我们一般常人所称为君土专制政体的那种东西吗?我很奇怪,想出这些意见的先生们都不公开反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与事业,甚至还加以赞扬。但实际上他们是应该反对中山先生的,因为中山先生所要推翻的就是两汉隋唐宋元明清的那种国体和政体。假如中山先生还在,他听到人们说,他所毕生与之斗争的君主专制政体,其实就是‘中国式的民主政治'?,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然而如果从这批学者的内在心情来揣摩.他们既无意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更不愿在政治,上造成任何有害的影响。恰恰相反,他们的这种研究所得,受制于他们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手段,其出发点也未尝不是为了抗战,为了中国现今的民土与进步。因为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不仅在国内知识界盛行着“民土抗战论”和“反民主抗战论”两股尖锐对立的思潮,而且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国民党高层相当一部分人欲借助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机会,加强政治独裁,进行某些反民主的活动。他们认为:“中国要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恐怕只有在中国独立之后。换言之,只有在抗战胜利之后。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中国才有完全工业化的可能,中国才有根据于普选的人民代表产生的可能。”他们只是机械地认为封建的政治形态是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形态是民主政治,于是就作出形式逻辑的结论,以为中国在抗战的非常时期既然没有条件与机会迅速实现T业化。那么当然无法立即实现民主政治。钱穆等人反复论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即有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在所谓中国传统专制政治体制下,也有着民主政治的运动和民主政治的萌芽形态。他们的见解显然并非毫无意义,因为从他们的逻辑出发,既然民主政治运动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民主政治的实现,反过来必然会促进工业化,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中国抗战的胜利,而决不会像那些反民主的政客所了解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定要等“中国完全工业化”了以后才能实现,一-定要在民族重新获得独立之后才有可能。
???事实或许正像钱穆等人所分析的那样,民主政治既然在中国古代业已存在,因此工业化及抗战非常时期决不能成为拒绝实行民主政治的理白。相反,只有实现民主政治,动员全民参加民族解放战争,才能获得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章汉夫指出:“如果民主政治实现,全民参加抗战,就能早日获得民族解放,也就是及早肃清中国工业化的障碍。因此,绝对不是完全工业化后才能实现民主,而是一定要民主,然后才能实行全民总动员,抗战到底,扫清工业化发展的障碍。”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钱穆等人的“新发现”.其微言深意是不难理解的。他们的“中国古代政治民主论”即或在事实,上有误,在论证上也并不严密,但其用心至少从主观意图上说并不是要将中国导入一条反民主的道路,而是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寻求--条有别于西方经典道路的独特道路来。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的独特道路,这一认识是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贡献。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中西文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在客观卜,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了历史依据。
节选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