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奶奶家》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大第四版三年级上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是本册第六单元乘法中有关于解决问题的两个教学活动之一。今天的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贯彻课标,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去奶奶家”这节课的主题画原来是放在旧版北师大教材“乘火车”也就是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练习题中进行的(出示原教材图片,并用手指着该题)。而现在新版北师大教材把它单独罗列出来(出示现在教材图片),作为新课:去奶奶家,也就是综合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出现变化图),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相互交流,画出有价值的的示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示意图由繁到简逐步筛选出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这种安排比原来单独作为乘法练习题更有意义,更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独创性和系统性,更能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在信息丰富并且相对复杂的情境图中读懂图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地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本是看不见的东西,但通过学生画示意图,让学生的思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其实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对于示意图并不陌生,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线段图来解决复杂问题。因此,本节课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会画线段图,而是定位在让学生感受示意图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并能体会示意图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立足活动,使学生思维外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法的采用必须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求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使思维外显,从而提升思维品质。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能力水平,本节课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活动法、分析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以及“小老师制”。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中犯错、提问、质疑、询问、评价、建议、补充、反对等都是自己天经地义的权利。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外显。因此本节课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模块。
一是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从情境中读懂图意。
二是画一画。将情境图化繁为简,突出重要数学信息。
三是标一标。结合图解决问题。
四是算一算。巩固乘法计算方法。
(一)看一看,说一说
首先通过展示奶奶孤独守望图片,引出新课主题《去奶奶家》,教育学生要常回家看看,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渗透一些孝文化。
然后展示淘气回奶奶家的地图,这个环节我将通过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地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问题1:你能从图中读懂淘气去奶奶家是怎样乘车的吗?提出这个问题后,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图,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时候学生找到的信息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可能是看到什么说什么。
于是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2:图中还有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追问,让学生相互补充。
最后我再提出问题3:谁能完整地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不同颜色的路线分别代表什么,并在图上指一指乘火车的是哪一段,乘汽车的是哪一段,把每一条路线乘坐的哪种车、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都说清楚,为下面用图示做好准备。
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说”,再让同学之间“相互说”,最后教师再“引导说”,通过不断地“说”,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让他们的思维由“散”变“聚”。
接下来,我将重点叙述第二个教学模块——画一画使学生思维外显,提升思维品质的几个活动设计。
因此在第二个活动“画一画”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再组织交流展示,最后再进行比较、总结。画图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也是使学生思维外显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问题是,画什么图?是广义地画直观图、画示意图、画草图,还是画过去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明确要求的线段图?其实广义地画直观图、画示意图、画草图,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解决问题的,都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至于图的形式,应该允许多样化、个性化,反而多样化的图,更加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所画图的涵义,讨论各种不同的图各自的特点。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按“由繁到简”的层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三种类型的图:
对于第1种图示方法,它去掉了周围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包括背景图、多余的火车路线等),只呈现行车路线图,与原图非常相似,但比原图简洁。因此对于这种方法,只要学生说清楚了,教师就应及时欣赏、鼓励。
还有些学生会呈现第2种图示方法:用一条折线表示各段行程,去掉了无关的站点,比第一幅图更简洁地表明了淘气的乘车路线。但由于它更简洁了,因此在学生表达完后,教师需要追问:“你们能看懂吗?它能表示原图的路线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是如何将原图变成现在的示意图。
还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第3种图示,由于学生把折线变成了直直的线段图,因此在学生在呈现了这种方法后,教师应马上追问:“你的方法真大胆!居然把原来弯弯曲曲的路线完全拉直了。它能表示原图的路线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这种图示。
通过这样由繁到简的展示,既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筛选数学信息,用简洁的图示呈现出来,也为后面学习画线段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展示完后,还需要把这三种类型的路线图进行比较,让他们来感受哪幅图能更清晰、简洁地表示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由于有了刚才层层递进,由繁到简的展示,学生会更喜欢第3种图,更加便于观察,更容易看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三)标一标
在第三个活动“标一标”中,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在原图中标或是在示意图中标。但学生在标前必须明确:因为淘气需要乘4时火车,所以2时行驶的位置大约是淘气家到新站路程的一半。由于学生选材不一样,而此时学生的方法必定会是多样的,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类型的图。在学生标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确定这个位置的。其中图1有的是大概估计中点位置,有的通过数黑白条;图2和图3也只有大概估计出中点的位置;只有图4能快速并且比较准确的找到中点位置。因此在学生展示后需要再追问:在不同的图上标这个位置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会发现在线段图中能迅速地标出铁路段的中点,从而感受线段图所带来的便利。
(四)算一算
由于有了前面三个活动的铺垫,在“算一算”中,学生能够较快地列出算式。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示意图说一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算式是什么意思。将每个算式与表示的图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再一次体会示意图对解决问题的帮助。
三、数形结合,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因此,为了突出新版教材中最鲜明的特色——数形结合,故将线段图作为主板书,置于醒目位置。具体如下:
通过“数形结合”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够使许多原本繁杂抽象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