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时空定位
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本单元知识线索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全民族抗战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的战线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2.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1)平津作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派兵进攻华北,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最终北平、天津失陷。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先后投入40万兵力,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进行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是合作的原因。
2.合作→对抗→再合作
3.再合作→再对抗
第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I、历史纲要导引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II、学科素养对接
立德树人 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树立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树立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时空观念 掌握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5年华北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日本侵华的背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能够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抗战胜利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共合作抗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全国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时空定位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
(1)背景①1929年秋,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②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侵华
①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占据整个东北。②1932年1月 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伪满洲国。
④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⑤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局部抗战
(1)爱国军人: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2)国民政府
①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②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3)民众: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4)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国际联盟: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3.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过程
①1936年12月12日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②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要求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战路线的形成。
(4)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上,“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4)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5)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6)侵华期间,日军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7)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的政府犯罪行为。
四、教材内容拓展分析
,?[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的开始。
?[拓] 局部抗战时期,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虽然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但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对于唤起民族觉醒,掀起全面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辨] (1)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3)“革命根据地”:是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4)“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其中,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但不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陕甘宁边区从未被日军侵占,不属于“敌后”。
?[辨]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指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和带头作用。
?[联] 历史上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暴行
(1)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侵华战争,制造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暴行。
?[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五、史论点睛
1.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是军民抗日,后方是全国救亡。(3)参战:包括了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中国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础:广大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2.比较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
比较项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政治基础 未建立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群众基础 国内外社会各界 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军事斗争 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抗战效果 未能阻挡日寇的侵略 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抗日战争体现的民族精神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2)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
(3)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
(4)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典例分析】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历史漫画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征
漫画的功能是用来讽刺或歌颂生活及时事。因此,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能力要求
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想象能力;其次要具有较强的观察与分析辨别能力,特别是通过想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漫画的哲理和寓意。
解题技巧
·解读
*漫画的主题是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漫画涉及的时间和事件是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漫画内容是日本军人一脚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一脚又踏进太平洋战争的泥潭,步履蹒跚,力不从心。
分析选项
*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判定各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原因、目的、影响等),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
*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六、史料补遗
1.十四年抗战
[史]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面抗战时期。
[识]
(1)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2)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重大贡献。(3)家国情怀:九一八开始的中国抗战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抗战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理念。
2.局部抗战的史料实证
[史] 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官兵 江桥抗战(1931年10月)双城堡阻击战(1932年1月)热河抗战(1933年2月)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联队战斗(1932年1月)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年8月)攻克安达县城(193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年11月)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年8月)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年3月)
[识] 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的先锋。
3.日军侵华的表现
[史]
[识] 日本是全面侵华,是企图灭亡中国的尝试,抗战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抗战的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革命自信心。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摘自《内战百科》
材料二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 (日)《东史郎君日记》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提示:背景:中国的内战特别是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后果: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人东史郎对南京大屠杀一事做出了怎样的论断?
提示: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材料一反映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混战,蒋介石对红军“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材料二日本人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载了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论从史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国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二、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同胞书》(1936年12月)
材料二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方面新闻机关早日发表。郑重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严重。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成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合作宣言”的?《合作宣言》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中共合作抗日的诚意?
提示:背景: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诚意: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表示遵守三民主义,停止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权,接受军队改编,共赴国难。
材料一出处“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同胞书》(1936年12月)”表达了张学良、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反映中共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达了合作抗日的诚意。
论从史出——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得到了广大抗日爱国力量的拥护和支持,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也促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主要依据:张、杨发动事变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国民党内部的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
三、全民族团结抗战
史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的。”
史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1)根据史料一,分析毛泽东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如何评价的。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影响?
提示:评价: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影响:抗战初期,国民党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提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打击了敌人;人民军队有了稳固的后方,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V、知识反馈与升华
一、回归时空
二、知识提纲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
2.局部抗战
3.西安事变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2.意义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三、本课小结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中共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抵抗日本的侵略。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10分钟。
1.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率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B )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避免经济危机冲击D.积极抵制日本侵华战争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B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A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4.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A )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5. 19 31年《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 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 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C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6.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这表明(D)
A.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 B.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抗日成为全国各界的呼声 D.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
7.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1935年又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突出说明国民政府( D )
A.力图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将爆发
C.为对川黔地区红军秘密“围剿” D.正准备实施工业的战略内迁
8.1937年,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9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力避冲突,对于国民一致告诫,务必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以上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 A )A.寄希望于政治解决 B.反映了民众的要求
C.采取了投降政策 D.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0.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D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11.蒋介石在193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由此可见( B )
A.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 B.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
C.国共两党此时已摒弃前嫌 D.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
VI、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1931年“九-?-八”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进入到一个严重危机的关头。面对日本军阀武力吞并中国东三省,制造伪满洲国,作为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受到极大考验。东三省的沦陷和求助国际联盟干预的无效,迫使国民政府逐渐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转向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两面政策。淞沪抗战所掀起的抗日浪潮,明显地激发了国人的救亡热情,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们在内外政策上的争执与分歧。强调中日力量对比悬殊,主张对日应暂取妥协态度,安内方能攘外,统-始能御侮的,以及为保存--己实力,不愿轻言牺牲的军政领导人,都不能不处于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从“九一八”的不抵抗到“一●二八”的淞沪之战,从热河沦陷到长城抗战,都显示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在国人救亡情绪高涨压力下,不能不从不抵抗逐渐走向局部抵抗的重要变化。但是,从求助国联干预,到上海停战,再到屈辱的塘沽协议签字,蒋介石显然并没有放弃其备受争议的“安内攘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实力派冯玉祥独树-一帜地发起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陈铭枢、李济深、蔡廷锴等以反日反蒋为号召发动福建事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面对日本步步入侵,坚持“安内攘外”政策的南京政府,不仅在外交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国内舆论上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指责。究竟是应当先“安内”还是应当先“攘外”,这个问题始终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同时也在知识分子中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很明显,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对南京政府的苦心渐渐抱以了理解的态度。蒋廷黻所谓“必须先保存这个国家,别的等到将来再说”的说法,就反映了这一-部分知识分子这时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统-和建设才是当务之急。他们显然对南京政府在法制、教育、科研以及工业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九-八”以及“一.二八”事变之后,大批社会精英和专门人才被延揽或吸收到南京政府加速发展经济和提升国力的事业中去了。为了应付可能到来的中日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南京政府也确实在各个方面加紧作出努力,力图缩小中日两国力量对比,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尝试尽管并不十分成功,且问题甚多,但毕竟也取得了--些成绩。
???1935年,日本军部为了进--步巩固其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同时更大范围地攫取中国的各种资源,开始紧锣密鼓地制造华北事变,试图利用华北地方实力派与南京中央政府的矛盾,策动华北五省脱离中央.实行自治,进而造成类似于“满洲国”那样在日本势力控制下的“华北国”,甚至“蒙古国”。面对日本必欲并吞华北的强大压力,南京政府为阻滞日本的侵略步伐,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不惜屈辱地将中央军和国民党省、市党部全部撤离了平津地区,并批准成立一个由地方实力派控制的半自治性质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部分地满足日本的胃口。此一-事件恰好发生在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战线政策之后。中共北平地下党人趁机推动激愤的青年学生发起了“一二.九”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所掀起的救亡热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各种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随着全国各界救国会的成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已经逐渐成为国人的共同愿望。而与此同时,蒋介石对日态度也开始逐渐地强硬起来了。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全大会和在五届二中全会上关于“最后关头”和“最低限度”条件的说明,清楚地反映出国民党人因受到华北事件的刺激,其抗日的要求也已经高涨起来。国民党对日本的妥协退让,也将要走到尽头。
??1936年间,国共两党的政策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中共中央因为得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实行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指示,全面推行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一改过去的关门主义僵化态度。当时,中共虽仅有一两万兵力,且局促于陕北、甘北一-隅之地,却成功地周旋于西北乃至全国各个地方实力派中间,甚至与西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武装一??张学良的东北军秘密结盟,策划实现打通苏联,接取援助,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利用“追剿”红军取得了对边远的西南、西北地区的控制权之后,进一-步通过挫败两广事变,彻底取得对向来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广东、广西的控制权。在其看来,安内与统一的目标已接近于实现。.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由此公开把攘外御侮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蒋介石也因此力排众议,毅然发动了绥远抗战。国共两党的这种政策转变,不可避免地为双方之间的秘密接触和谅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尽管这一时期的这种接触还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妥协,但它毕竟为以后双方的妥协创造了条件。.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使中国的政局出现重大的历史转折。西安事变促成了东北军、第17路军和红军三位-?-体军事格局的形成。但是,随着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回京后失去自由,南京国民政府必欲控制陕甘,东北军最终四分五裂,杨虎城被迫出洋,三位一体的局面迅速瓦解。张学良、杨虎城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蒋介石-?-味坚持的“剿共”战争至此停了下来,双方开始了曲折的,但却是有成效的谈判。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这一-谈判最终促成了中国红军改编、中华苏维埃政府改制和国共两党合作。
节选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