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学生在前一节课溶解的研究学习中,已经知道食盐和白糖溶解于水,铁粉、锯末、沙子不溶解于水。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知道不溶解于水的物体可以设计方案进行分离。
2、经历问题---猜想---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并验证,从而发现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的方法。
3、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不溶于水的物体可以还原分离的过程,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的方法,根据混合物情况选择设计不同的分离方案,能够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2、体验研究分离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分离问题的兴趣。
3、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
掌握不溶于水的物体的分离方法,学生能够根据物体性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探究分离不溶于水的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铁粉和水的混合液、锯末和水混合液、食盐和水的混合液、白糖和水的混合液、沙子和水的混合液。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材料:沙子和水的混合液、滤纸、漏斗、烧杯、铁架台、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大侯村小学的科学教师,今天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课,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物质与水的混合,请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做溶解?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我面前的这些就是在上节课得到的那几杯液体(出示烧杯):水和沙子的混合液、水和锯末的混合液、水和铁粉的混合液、水和盐、水和糖的混合液。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的混合液吗?学生观察猜测,指名回答。
师:对于这几杯液体你们猜测的非常准确,但是盐和水、白糖和水的混合液我们就不容易用眼睛看出来了,那么怎么办呢?
生:尝一尝。
师:对,非常聪明,尝一尝。但是,请问这样做科学吗?
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些物质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所以在不知道是什么物质的时候请千万不要用尝的方法,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3、师:那么谁能给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呢。
生:白糖和盐溶解于水,沙子、铁粉、锯末不溶解于水。
4、师:上节课我们将这几样混合到水里,这节课我们做一个和上节课相反的实验,那就是将这几样不溶于水的物体分离出来。
(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二)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这个过程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作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分离的方法: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一)设计方案:请各小组想办法将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1、在讨论之前,我先提点要求:请大家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混合物体的性质确定分离方法,并且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参加小组交流。
2、指名学生回答。
3、讨论选择适宜的方案:
①锯末比较大,可以用纱布解决;②铁粉可以借助于磁铁;③沙子用滤纸。
我们分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主要使用过滤,在过滤之前,可以先进行沉淀。(出示课件)
4、前边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很不错,但科学要讲究证据的,你能想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自己想办法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证据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锻炼学生的推理及判断思维能力。
5、请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用过滤的方法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合作,体验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6、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筛选,然后确定方案,强调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无安全隐患。
7、教师强调滤纸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出示),教师示范。
师: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使用方法,学生实验操作员一起做: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过滤纸变成四层。(已经根据漏斗的深浅剪成大小合适的扇形。)②将折叠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斗状。③用溶液浸湿滤纸,将滤纸放入漏斗内,再用手指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滤纸低于漏斗边缘。④将放好滤纸的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环内,在漏斗下面放一个烧杯,使漏斗颈的下口贴在烧杯内壁上。⑤把沉淀过的水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
师:在此我们要做到:(出示课件)
一贴: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①.盛过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靠三层滤纸处。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三、学生组装器材,分组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
1、师:看明白了吗?好,那我们马上进入实验。不过要记住,请大家在实验前做好分工,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在实验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实验,小组活动:将选择的方法、工具和实验步骤记录下来。
3.小组将自己的记录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沙子留在滤纸上,水变清澈。
师:水是不是很清澈?要想很清澈可以怎么办?
学生:多次反复过滤。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大家看,物体可以混合于水,但又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来。我们用箭头表示,就是这样的:
物体+水 物体+水
像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可相反的意思。
4、小结:实验完成了,请大家说一说你认为在实验中有哪些成功与不足之处。
学生反馈。
师:你们说得真好,做得也很好。要知道,科学家就是像你们这样在做事有理论,说话有依据中成长起来的。祝贺你们,小小科学家们,你们已经成功的掌握了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分离过程,并能从这一过程中体验实验对象,研究实验对象,发现方法。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拓展
其实,我们生活周围就有许多关于分离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了解饮水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师:目前生活中的饮水机可能用到的过滤处理主要有砂滤 、滤芯过滤、活性炭过滤等。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成功的将不溶解于水的物体进行了分离,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分离溶于水的物体的知识: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教材和向别人请教等方式了解分离能溶于水的物体的办法,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师:关于混合物的分离,还有很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如果我们能够一如既往像今天一样,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问题,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二)
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沉淀、??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