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表内乘法(二)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表内乘法(二)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11 19: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8×3=     8×4=     4×8=
5×8= 8×8=  8×6=
8×2+8=  8×7+8= 8×3+8=
2.让学生在黑板前站成4组,每组2名,引导其他学生算一算,黑板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表内乘法和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训练,有利于对旧知的巩固。利用创设的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时候,留心过文具的价钱吗?(课件出示教材78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交流:从这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不同文具的价钱)
2.设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初步理解物品的单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分析问题。
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应知道“文具盒8元”这个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学会提炼可用的已知条件,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搜集可用的信息作铺垫。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先独立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我们知道买1个文具盒8元,就是1个8,买2个文具盒就是2个8,买3个文具盒就是3个8。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怎样列式呢?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8×3=24(元)或3×8=24(元),用的乘法口诀是三八二十四]
4.回顾解题过程。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以及要解决这道数学题应选取哪些可用的数学信息,怎样列式和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反馈练习
(出示课件)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1.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选择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解答,为什么要用乘法进行计算。
2.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单价,求买几个这种文具一共多少钱,就是求买几个相同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学习经验。
⊙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
2.下面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 ?
    
3.芳芳买了6本连环画,每本8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4.
8元
3元
2元
(1)小亮买6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79页1、2、3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8×3=24(元)或3×8=24(元)
2×7=14(元)或7×2=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