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2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2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1 13:16:45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1. 战前背景 公元376年,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83年前秦 ─ 东晋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80万 — 8万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胜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以少胜多2. 概况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前秦:东晋: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 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439年,北魏_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 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2.改革内容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1)迁都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译文:平城偏居塞上,文化及社会制度并未统一。而且此地崇尚武力,想要开展文治,很难。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原因: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想一想: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改革内容 影响:(1)迁都①说汉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2. 改革内容(2)汉化措施②穿汉服①说汉语2. 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鲜卑族服饰的变化(2)汉化措施 ②穿汉服①说汉语③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改汉姓的目的?减少胡汉的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融合2. 改革内容(2)汉化措施 学习与探究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②穿汉服①说汉语③改汉姓④结汉亲2. 改革内容(2)汉化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影响:①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生活方式民族心理1、民族交融表现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畜牧农耕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1)生产方式学习1、民族交融表现(1)生产方式边境汉人《放牧图》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畜牧农耕学习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生活方式民族心理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1、民族交融表现饮食起居方式 (2)生活方式音乐舞蹈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士大夫在烧烤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2)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生活方式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心理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1、民族交融表现(3)文化交流北魏盛乐乐舞俑云冈石窟乐舞石雕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生活方式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心理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1、民族交融表现 (苻坚、王猛)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 政治制度(5)民族心理“衣冠士族,并在中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生活方式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1、民族交融表现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民族交融意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经过对北方的影响背景措施意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有困难重重?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表现意义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公元383年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民族心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课堂小结